•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美麗中國網路媒體生態文明行】明星“國鴨”助力“綠色”桃源振翅高飛

2019-11-14 14:1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11月14日常德訊 (記者 尹賽楠)“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看著眼前“活”起來的青山綠水,記者們禁不住連連稱讚……13日上午,“美麗中國網路媒體生態文明行”採訪團來到常德市桃源縣的夷望溪鎮,一條綠色的水上畫廊就真實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夷望溪鎮。(台灣網 尹賽楠 攝)

  乘船行于素有“沅江小桂林”之稱的夷望溪上,放眼望去,兩岸間山巒疊翠,修竹成蔭,綠水悠悠,令人心曠神怡。“你們現在看到的夷望溪,幾年前還是另一番模樣”,出生在夷望溪鎮的陳沅江,之前曾任夷望溪發電站站長。看著眼前的美景,陳沅江卻嘆了一口氣,“小時候的夷望溪,清澈見底,鄉親們都習慣在溪邊洗衣洗菜。”然而好景不長,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江上的挖砂、挖金船逐漸增多,“有時候,幾十艘大船在水面上排開,他們把河水都挖渾了,老百姓對此意見很大。”

  自2014年起,桃源縣夷望溪鎮開展河道整治專項行動,取締砂石船、淘金船,規範砂石碼頭。慢慢的,水重新變綠了,環境重新變美了。“今年,夷望溪鎮先後兩次榮獲常德市人居環境整治‘十佳’鄉鎮稱號,大大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凝望兩岸如黛青山,夷望溪鎮黨委委員、副鎮長董強如是説。

夷望溪邊綠樹成蔭。(台灣網 尹賽楠 攝)

  青山綠水是大自然賜予夷望溪最寶貴的財富。為呵護這一方山水的靈性,夷望溪鎮全面落實河長制,明確由鎮黨委書記任第一河長,鎮長任總河長,分管副鎮長任鎮級河長,河流所經村村支部書記擔任村級河長,實現“河長”全覆蓋。

  近年來,夷望溪鎮積極貫徹桃源縣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陸續開展禁漁禁砂行動,拆除亂搭亂建和污染環境的工廠,遏止沅江幹流亂圍亂堵、亂倒亂排等行為,開展“廁所革命”,推行垃圾分類減量,栽種路面綠植……隨著治理水域、整治集鎮面貌的措施一項項得到落實,夷望溪鎮的生態美,正越來越多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白鷺在水面上飛得正歡,下河遊玩的野鴨相互追逐打鬧,此情此景,讓陳沅江不禁感嘆,“如果生態不好,是不會有動物在這裡安家的。”而對於這一點,向來對水域環境及其苛責的它們,顯然更有發言權。

中華秋沙鴨棲息地。(台灣網 尹賽楠 攝)

  凜冬將至,天氣慢慢轉涼,桃源沅水國家濕地公園裏飄起了陣陣細雨,往來的行人撐起了雨傘,束緊了外衣,而這一切,卻絲毫沒有影響到遠處淺灘上的小傢夥兒們享受自己的悠閒時光。

  赤紅的嘴巴,飄逸的長髮,亮翅露出兩道杠,號稱“會飛的中隊長”,它們就是被譽為“國鴨”的明星——中華秋沙鴨。

  據悉,中華秋沙鴨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譽為“生態試紙”,河流生態系統健康的旗艦級指示物種,因全球僅存不到3000隻,故被列入瀕危物種。而桃源縣與中華秋沙鴨的淵源,還要追溯到2008年。當時,桃源縣黃石水庫的漁民劉勇發現並救助了一隻受傷的中華秋沙鴨,隨後很快得到了林業主管部門的高度關注和重視。

  “湖南省沅江流域是中華秋沙鴨的重要越冬棲息地之一,桃源縣常年有接近40隻中華秋沙鴨,最多的時候達到51隻,是沅江流域棲息地的典型。”據桃源沅水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工作人員盧凱介紹,為保護中華秋沙鴨暨沅水流域豐富的濕地資源和秀美的濕地景觀,桃源縣將沅水國家濕地公園建設項目納入縣林業“十二五”規劃的重點生態建設項目。2011年12月12日,國家林業局批復試點建設沅水國家濕地公園。

中華秋沙鴨。(常德市委網信辦供圖)

  “目前,南遷越冬的大部隊還在路上”,指著遠處水面上三三兩兩的身影,盧凱告訴記者,作為淡水生態系統的頂級捕食者,中華秋沙鴨的保護無疑將惠及整個河流與湖泊生態系統。

  近年來,桃源縣不斷加大對沅水濕地的保護力度,嚴禁對濕地周圍的港灣、河汊、低丘、山岩等自然景觀作破壞性採挖和基建;建立生活垃圾無公害處理廠,把生活垃圾進行集中無害化處理;嚴禁採用非法措施捕撈水中魚類,保護食物鏈;嚴禁向河流、湖泊、水庫傾倒垃圾,排放污水。短短幾年的時間,通過環保、水利、林業、農業等部門的綜合生態治理,沅水濕地的“生態紅線”得以堅守,水質得以改善,濕地公園關鍵區域水質標準達到∥類,濕地生物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明顯增加。

  如今,在中華秋沙鴨的“監督”下,桃源人正在用實際行動,向踐行生態文明建設,貫徹綠色發展理念交出自己的答卷。(完)

[責任編輯:尹賽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