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美麗中國網路媒體生態文明行】薪火相傳,沈橋村舊貌換新顏!

2019-11-09 08:3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11月8日蘇州訊 (記者 尹賽楠)11月的蘇州,黃葉飄灑,空氣中略帶著幾分寒意。顧不上昨夜的疲憊,8日清晨,“美麗中國網路媒體生態文明行”採訪團再度集結,這一站,我們來到緊鄰陽澄西湖的太平街道沈橋村:過去,它曾被垃圾圍困,如今,它已煥發新生機!

沈橋村黨委副書記的戴利偉向採訪團介紹村內整治情況。(台灣網 尹賽楠 攝)

  藍天綠水 沈橋村舊貌換新顏

  從市區出發,約四十分鐘的車程,採訪團一行抵達了這座歷史底蘊濃厚的小村。據載,沈橋又名沈墊橋,在明隆慶年間即已建成石橋,沈橋村也因此橋而得名。

  由村口駛入,一大片綠意盎然的農作物瞬間映入記者的眼簾。“兩年前的沈橋村,還是另一番景象”,作為沈橋村黨委副書記的戴利偉,回憶起那段過往,仍然心有餘悸。“由於歷史原因,沈橋村亂搭亂建的現象幾乎隨處可見,傢具作坊獨霸一方,造成區域內‘垃圾圍村莊、白色漂河塘、河水黑臭臟、吸氣嗆肺臟’。”

過去的沈橋村曾被“散亂污”企業包圍。(台灣網 尹賽楠 攝)

  “過去這裡的村民幾乎不敢開窗,空氣中到處瀰漫著油煙和粉塵,連洗好的衣服都無法晾曬。”老百姓的生活品質、身體健康受到嚴重威脅,讓沈橋村黨委意識到,這裡的發展不能再以環境破壞為代價。

  2017年,沈橋村以沈橋工業園環境整治為契機,在街道的統一指揮下,全力開展“263”專項行動。清理“散亂污”企業、復墾復耕土地,村莊環境有效提升。在開展工業園專項整治工作的同時,沈橋村積極推進村莊環境整治工作,對歷史違建、亂堆放等影響環境的問題全面清理,並對區域內所有河道實施清淤,建生態護坡,同時推進植綠增綠,全力提升沈橋的生態文明建設。

如今的沈橋村已經完成了大面積的土地復墾工作。(台灣網 尹賽楠 攝)

  通過集中行動整治,沈橋已拆除廠房約15萬平方米,350畝土地完成復墾,並順利通過市土管部門的驗收。在這方區域面積達3.12平方公里,轄區人口5185人的小村莊裏,藍天綠水終於不再是奢望,“我們最大的滿足,就是幫助村民推開了那扇窗。”從戴利偉的話中,記者感受到,沈橋村這列開往春天的列車正在不斷加速向前。

  文明實踐 沈橋薪火代代相傳

  沈橋村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民風淳樸,目前,沈橋村依託千米陽澄湖岸線及其傳統非遺文化資源優勢,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為契機,聯合多方力量打造蘇州陽澄湖舟船文化館、蟋蟀盆展示館等文化場館。

舟船文化館裏的倣真船模讓記者們嘆為觀止。(台灣網 尹賽楠 攝)

  以過去廢舊廠房改造而成的舟船文化館裏,陳列著78艘倣真船模,精良細緻的做工,乍一看,宛如在水中游動。而這些藝術品,全都出自非物質文化遺産繼承人徐海林之手。作為蘇州最後的老船匠,62歲的徐老與木船有著難解之緣。

  “這些船都與黨和人民軍隊的重大歷史事件有關,把它們做成模型,凝結著我們這一代人對那段紅色記憶的情愫和信念。”徐海林曾説,製作船模,是希望讓更多人明白,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近年來,為了更好地進行非遺宣導,沈橋村正在積極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以充分展示太平非遺文化魅力,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應運而生。

66歲的沈橋村村民王金坤向記者展示志願者名單。(台灣網 尹賽楠 攝)

  走進實踐站,屋內佈滿了志願者開展服務活動的照片,大門上,“群眾在哪,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的標語格外引人注目。在這裡,記者有幸認識了這樣一位志願者——曾在沈橋村擔任書記的王金坤。

  “在沈橋村工作幾十年了,但作為志願者僅有幾個月的時間,自己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今年66歲的王金坤,曾在上世紀70年代擔任村裏的書記,儘管早已離開工作崗位多年,但他始終牢記,自己是一名中國共産黨員。

  “讓更多的人走進非遺,了解非遺,是當初建起這片‘實踐陣地’的目的,同時也是共産黨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王金坤告訴記者,無論是從前還是現在,自己的那顆紅心始終未變。(完)

[責任編輯:尹賽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