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助力高品質發展
央行10月15日公佈了2019年前三季度信貸及社融數據。前三季度新增信貸13.63萬億元,同比多增4867億元;前三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比上年同期多3.28萬億元,金融對實體經濟的信貸需求增加。前三季度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3.9萬億元,同比多增1.1萬億元;同時,前三季度企業債券凈融資2.39萬億元,同比多6955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凈融資2.17萬億元,同比多4704億元。(10月16日《北京商報》)
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從數據看,前三季度,金融為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這得益於中國對實體經濟的高度重視,也得益於中國堅持“以我為主”的貨幣政策。
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是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支點。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推動實體經濟發展作出重要指示。“我們的政策基點要放在企業特別是實體經濟企業上,高度重視實體經濟健康發展,增強實體經濟贏利能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品質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品質優勢”;“做實體經濟,要實實在在、心無旁騖地做一個主業,這是本分”……一系列重要指示為如何發展實體經濟指明瞭方向。從中央到地方,系列“政策包”持續推出,為實體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自然成為了政策重點。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新發放貸款利率為4.76%,較去年四季度下降0.13個百分點。央行創設並按季開展定向中期借貸便利操作,創設央行票據互換工具,進一步豐富了貨幣政策工具。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也充分體現出支援實體經濟的意圖。
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穩增長工作首當其衝。但穩增長不能依靠貨幣政策“強刺激”來實現,不搞“大水漫灌”已經成為政策底線和基本共識。今年以來,多國開啟降息模式,但中國的貨幣政策依然堅持“以我為主”,不盲目跟風降息。
最為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經濟不僅要穩增長,還要調結構,要在經濟平穩的同時,推動實體經濟健康發展,實現産業結構轉型升級、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經濟高品質發展的目的。央行靈活應用存款準備金率、中期借貸便利、常備借貸便利、公開市場操作、降準、定向降準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市場利率整體下行,疏通貨幣傳導,破除融資瓶頸,以沉穩的政策定力保障了實體經濟發展。
當前,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仍有待進一步解決。接下來,還要不斷完善政策,健全機制,著力降低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讓金融在服務實體經濟、助力高品質發展的過程中發揮出更大作用。(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喬瑞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