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上海已經初步建成國際金融中心
中新網上海10月17日電 (高志苗)“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時間窗格逐步靠近,滬上學者在新近召開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論壇中表示,上海已初步建成國際金融中心,繼續推進需加強全球化實踐和基礎設施建設。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兼學術委員會主席李揚表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已進入新的階段。“按照一般國際金融中心的標準來衡量上海,我覺得已經初步建成了國際金融中心,比如從交易、人民幣國際地位等方面來看。”
國際金融中心如何發展演化?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長周振華認為,國際上一流的金融中心往往都是從原來的國內金融中心逐步演化而來。
“國內金融中心演化為國際金融中心,不僅是金融業務範圍的擴展,更是功能的轉換;不是簡單實行國際會計財務標準,而是實行金融體系和金融組織的變革;不是為了資本流入和流出進行的産品創新,而是構建資本流進流出的門戶通道。”周振華説。
因此,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需要全球化實踐和基礎設施。比如像新加坡,它的金融中心後期發展起來,就一直把全球化的實踐和創意放在首位,周振華強調。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也強調金融基礎設施的重要性。“金融中心有大量金融機構,尤其是有大量金融機構所構成的大量金融交易活動。而對於有巨大規模、頻繁交易的中心來説,基礎設施十分重要。”
與國際金融中心相匹配的金融基礎設施是什麼?周振華認為包括制度、技術、社會、市場組織、空間以及文化在內的六種基礎設施。
具體而言,制度化基礎設施包括放鬆管制和風險控制兩方面內容。“金融業的全球化提高了交易的複雜性,而放鬆管制促進了許多新金融工具的發明。同時,國際金融中心作為進入全球市場的門戶,也是金融危機傳遞的門戶,因此風險控制也是制度化的基礎設施之一。”周振華説。
江蘇蘇寧銀行董事長黃金老更具體地指出,最重要的基礎設施是支付清算系統,包括支付系統、證券存管與結算系統、交易報告庫以及各類交易所、平臺等。
螞蟻金服研究院副院長邱明補充,金融基礎設施有集中化和去中心化兩種趨勢,把分析能力集中或者是嵌入到金融基礎設施裏,對金融風險進行探查和改變,從而防止金融風險的發生,未來的金融將向既有集中又有去中心化的方向發展。
當然,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取得長足進展的同時也遇到很多挑戰。
在連平看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對外開放和國際化程度需要進一步提高。“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全球性市場定價權和話語權不足,金融服務資訊化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風險防範能力也需要進一步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將會持續推進。李揚強調,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不是目標,只是一個過程。“我們的目標實際上是要讓上海成為在世界金融方面産生重大影響的地方,從而對中國的金融發展、中國的經濟發展産生積極的推動力量,進而提高人民的福祉。”
邱明也表示金融的發展是為了創造更美好的社會。“隨著技術力量的推升,我們希望金融能滿足人類更多需求,不僅是消費,人類其他的價值觀都可以包括在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