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軍事智慧化發展呼喚相關國際規則

2019-10-16 14:48:0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字號

  當前,人工智慧已成為未來可能産生主導性、顛覆性和戰略性影響的重要軍事技術,軍事智慧化正成為大國謀取戰略優勢和軍事“代差”的新途徑。

  美國“第三次抵消戰略”提出的五大核心技術領域,均以人工智慧技術為基石,試圖保持人工智慧軍事應用的先發地位和領先優勢。2016年8月,美國防部國防科學委員會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自主技術發展已處於即將取得突破的臨界點,應加速推進其向作戰應用轉化。俄羅斯則著眼未來20年智慧技術、無人技術創新,于2014年成立了機器人技術科研實驗中心,又于2016年3月發佈《2025年前發展軍事科學綜合體構想》,重點關注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的軍事應用。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也紛紛採取措施,積極推動軍事智慧化發展。

  然而,在世界大國競相角逐軍事智慧化的同時,約束軍事智慧化的國際規則卻仍是空白,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擔憂。加強相關國際規則的制定,把人工智慧軍事應用關在可控的“籠子”裏,已成為國際軍事磋商與合作的重要議題。

  制定相關國際規則,是引導軍事智慧化良性發展的必要之舉。從人類戰爭史看,一種新的軍事技術及相關武器裝備,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可能會打開失控的“潘多拉魔盒”。地雷、生化武器、集束炸彈等武器的濫用,已對人類造成巨大傷害。通過制定戰爭法等國際規則,可以對這些武器的濫用産生制約。例如,國際社會經過長期努力,形成了《核不擴散條約》等系列國際規則,從而使核武器的實戰作用讓位於威懾作用。加快制定相關國際規則,就是為了引導軍事智慧化的理性發展、良性發展,使其避免走上生化武器等反人類武器的“邪路”“歪路”,從而把軍事智慧安全風險控制在萌芽狀態。

  制定相關國際規則,應聚焦軍事智慧安全的關鍵領域。人工智慧對軍事領域的賦能增能作用是全方位的,涉及情報偵察、指揮控制、火力打擊、資訊作戰、綜合保障等方面。國際規則的制定應重點關注直接以人或載人平臺為打擊目標的進攻性高智慧武器。隨著武器智慧化、自主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偵察、判斷、決策和行動的權力有逐步向智慧武器讓渡的趨勢。但如果把對人或載人平臺的開火權交給冰冷的智慧武器,極可能導致違背倫理道德的誤殺濫殺。這是軍事智慧化發展的主要風險,無疑需要通過制定相關國際規則來加以約束。

  制定相關國際規則,大國應承擔主要責任並主導推動。大國軍隊是軍事智慧化的引領者,也是智慧武器的主要研發者、使用者,理應承擔制定相關國際規則的大國責任,積極推動設立人工智慧軍控國際組織和機構,以及進行相關的協議框架、議事規則等制度性設計。在軍事智慧化發展過程中,一個大國如果能夠主動發出不發展、不使用進攻性高智慧武器的國際倡議並首先做出承諾,無疑有助於樹立良好形象。

  制定相關國際規則,廣大發展中國家也不是旁觀者。從現實情況看,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軍隊仍處於機械化發展階段,距離資訊化建設完成尚需時日,難以主導未來軍事智慧化發展。但是,發展中國家往往是先進武器的試驗場、反人類武器的受害者。廣大發展中國家應借助聯合國等多邊合作機制以及各種國際論壇,積極研討、呼籲和參與制定軍事智慧化相關國際規則,共同應對軍事智慧化對國際秩序和世界和平構成的新挑戰。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