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時評:70年,就業夯實民生之本
就業是民生之本。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就業工作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從持續不斷擴就業領域,到運用多種政策工具穩就業規模,再到將就業作為宏觀政策解就業結構性矛盾,多策並舉,多力共襄,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億萬百姓的“飯碗”更加穩固,美好生活的基礎更加紮實。
就業穩則人心安,就業穩則信心足。如果糧食足則國家安,那麼就業足則民心穩,民心穩則預期好,預期好則抗壓強。
1949年,全國就業人數只有1.8億人,2018年,增加到7.8億人,增幅達329.1%,高出同期全國總人口增幅1.7倍。人社部的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連續6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300萬人以上;國家勞工組織和世界權威機構認定:“中國就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內外一致肯定中國交出了亮麗的就業“答卷”。亮麗的“答卷”背後,是黨和政府堅持就業優先,鼓勵創業就業的成果。
隨著就業總量的持續增加,就業結構也在發生根本性轉變。新中國成立伊始,就業主要根植在第一産業,依賴於第一産業,到當前就業更多靠第三産業。2018年,我國一、二、三産從業人員佔比分別為26.1%、27.6%和46.3%。從一産到三産,就業結構完成了從“金字塔形”到“倒金字塔形”的華麗轉身。就業結構的歷史性轉變,其背後蘊含的是我國産業結構的歷史性調整帶來的人民生活水準的殷實和富足。
伴隨著就業總量的穩定增長和就業結構的持續優化,民眾的就業權益得到了顯性提升:勞動報酬不斷增加,最低工資保障線和企業工資指導線作用凸顯;職工的休假權益得到持續保障,從單休制擴大到雙休制、黃金周,帶薪休假逐步落實。新中國剛成立時,我國全年法定休息日才59天,現如今全年休息日可達120天以上;從大學生“一次分配定終身”到雙向選擇,從鐵飯碗到造飯碗,從安排就業到支援創業……改革釋放了巨大的就業活力。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和政府始終致力於解決就業這個最大的民生問題,就業讓人民群眾實現了從滿足溫飽、邁向小康再到追求美好生活的一步步跨越。就業夯實民生之本之路走得從容、紮實和堅定。
(本欄目文章係中工網原創,網媒轉載務必註明來源“中工網”,平面媒體如轉載須經本網授權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