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中國從這裡走來】網媒記者重溫革命歷史 沉浸報道老區新風貌

2019-09-24 20:27: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追隨革命先輩的足跡,重溫中華民族不屈抗爭、不竭奮鬥的共同記憶,回首誕生於血與火的革命歲月,探訪革命老區的新發展,9月17日—9月21日,“新中國從這裡走來”主題採訪活動北線網媒記者奔赴陜西延安、河北西柏坡、北京等地,展開全方位立體式採訪報道。

  “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在延安的參觀見聞。看到延安各地區現在綠水青山的繁榮景象,你絕對想不到這裡以前人煙稀少、土地貧瘠、水土流失嚴重。延安人民靠著勤勞的雙手和智慧,植樹造林,發展各種科技産業,讓延安這個革命老區煥發出勃勃生機。”中國青年網的記者徐彩俠感嘆道。

  網媒記者在南泥灣合影留念

  在很多人的記憶裏,延安似乎總是乾旱貧瘠、黃土漫天的形象。然而,隨著記者採訪的逐漸深入,大家發現,原來荒土早已變青山,黃土高原上也有詩意江南。九月的南泥灣,藍天白雲,芳草茸茸,看得見山水,聞得到花香,真正印證了那句歌詞“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好地方來好風光,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

  環境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環境高雅、佈局精緻的延安學習書院藏書3萬餘冊,黨建知識、紅色文化、歷史地理、人文社科、文學藝術、經濟管理、大眾讀物一應俱全,為市民閱讀學習提供了新空間;棗園廣場東方紅大劇院正在演出的《延安 延安》,讓廣大市民及遊客在夜晚也能感受革命青年的火熱青春;安塞區的西營信天遊大舞臺、馮家營千人腰鼓文化村、魏塔東方畢加索繪畫村,讓傳統的民間藝術腰鼓、剪紙、繪畫、曲藝、民歌,從文化資源轉變為脫貧致富的源泉;在延安市為民服務大廳,“進一扇門,辦所有事”,極大地優化了營商環境、提升了工作效能,增強了企業和群眾的獲得感;曾經貧困的子長縣,更是在媒體融合發展中,堅持以打造全媒體“矩陣”為目標,搭建相加相融的“八位一體”平臺,成為媒體融合的領跑者……

  據記者了解,新中國成立70年來,延安人民繼承發揚延安精神,使山川大地逐漸實現由黃到綠的轉變,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延安植被覆蓋度由2000年的46%提高到2017年的81.3%,提高了35.3%。延安城區空氣“優、良”天數從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7年的313天;2018年,延安市生産總值1558.9億元,是1949年的4585倍;財政總收入425.9億元,是1952年的9950倍;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的519元增加到2018年的32226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53元增加到10786元。

  在西柏坡紀念館外,打著快板的講解員吸引了眾多記者的注意

  回望歷史,作為黨中央解放全中國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黨中央在西柏坡指揮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召開了著名的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同志向全黨發出了“兩個務必”的號召,要求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如今,當媒體團踏足這片紅色的土地,不僅回溯了革命先輩們踐行初心和使命的生動實踐,更昇華了愛國主義精神。

  在七屆二中全會的會議室內,正面懸挂著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的畫像和兩面紅旗,一張長桌、兩個方桌、一把藤椅、四把椅子構成了會議主席臺,臺下放著供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使用的十幾條長椅。記者了解到,這是一個由伙房臨時改用的會議室。當時的會場沒有擴音設備,高低不等的座椅也是從四處拼湊借來的。

  “我第一次知道七屆二中全會原來是在大伙房裏開的,當時條件簡陋到甚至連凳子都不夠,誰來誰先坐,或者自己帶凳子。那是一場真正務實的會議,這讓我深感新中國成立的不易,更敬佩共産黨人為人民的幸福做出的種種努力。”中國經濟網的記者武曉娟説道。

  70年滄海桑田,山鄉巨變。記者注意到,如今的西柏坡,滿目蒼松翠柏,馬路開闊平坦。而位於滹沱河北岸的正定縣塔元莊村,更讓記者見證了在脫貧攻堅的決戰中,一個貧困村莊的華麗轉身。

  塔元莊,冀中平原一個普通的小村莊。雖距縣城僅3里多地,卻沒有一條好走的進城道路。上世紀80年代初,塔元莊可謂“一窮二白”,沙地多、耕地少,光靠種地,村民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90年代期間,村班子更換頻繁,沒有組織能力,思想渙散,村集體資産流失,經濟收入倒退,年年虧損,老百姓連續陳情告狀,這裡成了正定最落後的村子。

  如今,在黨的領導和村民的努力奮鬥下,塔元莊天天有變化,年年有亮點,駛向了發展的快車道。

  記者了解到,塔元莊村堅持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大幅度提高農業附加值,撐起村民的“錢袋子”;通過休閒娛樂、田園風光、採摘體驗、鄉村民俗等特色鄉村遊念好村民的“致富經”;搭建養老市場化平臺,為60歲以上老人每月發放600元養老金,提升村民的“幸福感”……

  在塔元莊村史館的墻上,一張容納了上千村民的“全家福”吸引了記者們的注意。在那張長長的合影上,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微笑。村黨支部書記尹小平説:“到2020年使集體經濟收入達到3000萬元,每人平均收入達到3萬元,讓老百姓生活得更開心、更舒心。”

  網媒記者來到頤和園益壽堂

  1949年3月23日,毛澤東同志率中共中央機關離開西柏坡前往北平,他意味深長地將此行喻為“進京趕考”,要求“我們決不當李自成”。

  追隨“趕考”足跡,尋找前行力量,9月20日,網媒記者團來到北京。

  在頤和園益壽堂“古都春曉——尋訪中國共産黨‘進京趕考’之路”展覽中,記者們深入了解了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及中共中央領導人與民主人士共籌成立新中國的那段歷史。

  走進中國近代新文化運動的策源地北大紅樓,大家仿佛時空穿越,見證了馬克思主義在這裡傳播、一批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先進知識分子在這裡成長;在這裡,文科學長陳獨秀遷至紅樓二層辦公,圖書館主任李大釗組織了北大圖書館的搬遷……

  在李大釗烈士陵園,一個特殊受訪者的出現,讓記者們激動不已。他是李大釗的孫子李建生先生,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李建生先生為記者們講述了李大釗同志一生的光輝歲月:李大釗四季布衣、常年舊衣,在出席內蒙古工農兵大聯盟會議時,他甚至只穿破舊的工裝服,就連在場的工人提出用自己的衣服替換,也被他微笑謝絕;為了黨的事業,他不但把租來的小院作為開展組織活動的據點,每月還要拿出他工資的很大部分作為黨的活動經費;李大釗犧牲後,記者到家裏採訪,發現家裏除了書以外,竟然只有一元生活費……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將五星紅旗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決議。很少有人知道,那面國旗,是由百年老字號“瑞蚨祥”供料製作的。

  在採訪中,北京瑞蚨祥綢布店企劃部主任王強向記者們講述起了那段歷史。1949年9月下旬,國營永茂實業公司接到指示,要為開國典禮趕制一面五星紅旗。國旗製作負責人宋樹信先找到了做旗桿套用的白布,但跑遍了市裏幾乎所有的布店,都沒有找到做五星用的黃緞子。宋樹信跑到瑞蚨祥,和老師傅一起翻庫房,才找到了半匹黃緞子。10月1日淩晨,五星紅旗縫製完工。據了解,第一面五星紅旗,現存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這一切都讓到訪的記者無比動容,新華網記者陶歡感嘆:“對於我來説,這是一次思想認識的洗禮,對黨史國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中共早期的革命先驅者、對用生命換來我們如今幸福安定生活的前輩們升起由衷的敬意。”

  五天的時間,記者們用視頻、直播、圖片、H5等新媒體報道手段,回溯中國共産黨人踐行初心和使命的生動實踐,全面展示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當地經濟社會取得的發展成就和人民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

  不忘來時路,方知向何行。光明網記者姚坤森説:“幾天的採訪行程結束,感慨收穫頗多,先烈們艱苦奮鬥、矢志不渝、忠於革命理想的樂觀主義精神,必將成為今後我們在工作中克服困難、不斷前行的內在動力。”(記者 王汝希 董淑雲 陳欣)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