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脫貧攻堅地方行系列網評九】精準扶貧,“遊”出來的牧家樂

2019-09-20 10:40:00
來源:中國甘肅網
字號

  遊客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尕海鄉尕秀村的一家“牧家樂”吃飯。

  千百年來,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民眾慣於逐水草而居,流行“行走的帳篷”。近年來,為改善民生,該州探索出“環境治理+旅遊減貧”的藏區發展路子,打造了環境友好、紅色旅遊、民俗文化等主題的千余藏寨,藏族民眾暫別“遊”牧生活,安居生態村寨樂當牧家樂“掌櫃”。

  “今年旅遊旺季牧家樂共收入3萬多元”,碌曲縣尕秀村藏族大叔阿旦的旅遊收成,讓人欣喜,也讓人欣慰。吃“旅遊飯”,“吃”出了牧家樂——吃得樂開懷,阿旦大叔的“致富經”,正是甘南農牧民扔掉貧困帽、闊步奔小康的縮影。

  談及扶貧,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要求,“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分類指導、因勢利導”。無論因地制宜還是因勢利導,一個“因”字傳遞出的信號很明確,脫貧沒有包打天下的捷徑,也不可一把尺子量到底,而必須找到最適合自身的脫貧之路。

  具體到甘南藏族自治州,它是我國深度貧困“三區三州”之一,可用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脫貧成本高且難度大來形容。而同時,這個地區也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無論優美的自然風光,還是濃郁的民族風情,乃至眾多的紅色遺跡,都深受好評,最適宜發展旅遊業。如果把資源優勢變發展優勢,于扶貧而言,則有事半功倍之效。

  事實上,當地早就鉚足勁頭髮展旅遊業,大做旅遊文章。此前就有媒體報道,當地政府依託獨特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旅遊資源,大力推進全域旅遊和實施旅遊脫貧富民工程,一方面注重保持原生態鄉村風貌,突出藏族特色;另一方面則注重升級改造,推出一批批富有特色的旅遊示範村,鼓勵農牧民發展牧家樂。

  “環境美了,口袋鼓了”。更令人讚嘆的是,在甘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獲得生動踐行。甘南發展旅遊業,是以保護好當地生態為前提,實現“綠色”致富。換言之,當地旅遊開發,並沒有走過度商業化之路,而是在致富過程中更加注重保護環境,比如當地開展“全域旅遊無垃圾示範區”創建。這樣的路徑選擇,無疑充滿遠見。

  從暫別遊牧生活,到發展旅遊業,同樣一個“遊”字,卻有不同內涵。如果説前者代表了一種傳統,那麼後者則意味著時尚。從過去的人畜混住,到如今院落、廁所、廚房被改造,再到接入現代化設施,甘南農牧民改變的不只是生活方式,還包括精神狀態,這無疑值得讚嘆。正所謂扶貧不是扶“口袋”,還要扶“腦袋”,精神風貌“刷新”了,更具現代化思維了,就更有動力擁抱新時代。

  開對了“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甘南“遊”出的扶貧路,深具現實意義。我們常説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精準體現在哪?體現在扶真貧、真扶貧上,還體現在扶到點子上、抓在關鍵處,更體現在找到最適合自身發展的好路子。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要把扶貧攻堅抓緊抓準抓到位,堅持精準扶貧,倒排工期,算好明細賬,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甘南藏族自治州走出的扶貧路,放在全國的扶貧大業中觀照,無疑更值得剖析。路走對了就不怕遙遠,在發展旅遊業上堅定而從容地走下去,甘南的明天會更好。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