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多部門打出“組合拳” 平抑肉價過快上漲

2019-09-13 09:54: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網北京9月11日電(于楊) 9月10日,統計局公佈數據顯示,8月份畜肉類價格上漲15.0%,影響CPI上漲約0.71個百分點。其中,豬肉供應偏緊,價格上漲23.1%,漲幅比上月擴大15.3個百分點,影響CPI上漲約0.62個百分點。

  多部門攜手 穩生産保供應

  9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穩定生豬生産促進轉型升級的意見》(以下簡稱為《意見》),《意見》從穩定當前生豬生産、加快構建現代養殖體系、完善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健全現代生豬流通體系、強化政策措施保障等方面提出具體措施。

  具體看來,《意見》要求促進生産加快恢復,對2020年底前新建、改擴建種豬場、規模養豬場(戶)和禁養區內規模養豬場(戶)異地重建加大支援力度,重點加強動物防疫、環境控制等設施建設。鼓勵地方結合實際加大生豬生産扶持力度。

  11日,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聯合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穩定生豬生産、保障市場供應有關情況。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表示,除了持續抓好非洲豬瘟防控、規範禁養區劃定和管理、加強監測調度和市場預警、加強技術指導與服務等措施外,促進産業轉型升級的當務之急仍是加快恢復生豬生産。

  他提到,農業農村部將會同相關部門督促地方加快落實中央出臺的各項支援政策措施,以種豬場和規模養殖場為重點,支援新建、改擴建規模養豬場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加快增養補欄。支援符合條件的非畜牧大縣生豬規模養殖場開展糞污資源化利用。督促地方落實仔豬、種豬及冷鮮、冷凍豬肉運輸享受“綠色通道”政策。同時大力發展禽肉和水産品等動物蛋白替代品的生産。

  為恢復生豬産能,抑制豬肉價格上漲,中央財政採取了一系列補貼支援措施。財政部農業農村司負責人姜大峪介紹稱,財政部出臺臨時貸款貼息政策。中央財政按不超過2個百分點,對種豬場、規模豬場的流動資金和建設資金貸款給予貼息,支援養豬企業擴大規模和緩解資金壓力,穩定生豬産能。

  財政部也將支援實施生豬良種補貼,並要求各地立足現有資金渠道,支援畜牧大縣生豬運輸車輛洗消中心建設等,進一步夯實生豬生産發展基礎。同時,明確要求各省級財政部門要進一步強化統籌職能,切實加大生豬穩産保供支援力度,支援做好非洲豬瘟疫情防控、生豬生産和市場供應等相關工作。

  9月1日,自然資源部印發通知,明確生豬養殖用地作為設施農用地,按農用地管理,不需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允許生豬養殖用地使用一般耕地,作為養殖用途不需耕地佔補平衡。增加附屬設施用地規模,取消15畝上限規定,保障生豬養殖生産的廢棄物處理等設施用地需要。

  自然資源部耕地保護監督司負責人高永在今日發佈會上明確表示,在用地上就是要切實保障生豬生産的用地需求,做到應保盡保。

  多渠道結合 解決豬肉價格上漲難題

  在保供應方面,《意見》鼓勵有條件的社會冷庫資源參與豬肉收儲。合理把握凍豬肉儲備投放節奏和力度,多渠道供應銷售豬肉。及時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有效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更好地保障市場供應。

  早在8月29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表示,商務部將密切跟蹤市場動態,會同相關部門適時投放中央儲備凍豬肉和牛羊肉,增加肉類市場供應。同時,還將按照市場化的原則,繼續鼓勵擴大豬肉進口。

  9月1日,交通運輸部對整車合法運輸仔豬及冷鮮豬肉的車輛,恢復執行鮮活農産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同時,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要求在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期間,對整車合法運輸種豬及冷凍豬肉的車輛,免收車輛通行費。

  豬肉價格上漲以來,發改委迅速向各地發出提示函,督促有關地方及時啟動聯動機制,按照時限要求,將價格臨時補貼發放到困難群眾手中。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司負責人彭紹宗介紹,截至目前,各地累計發放價格臨時補貼32.3億元,惠及困難群眾達到1.29億人次。

  此外,《意見》強調加大金融政策支援,完善生豬政策性保險,提高保險保額、擴大保險規模,並與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聯動,鼓勵地方繼續開展並擴大生豬價格保險試點。

  9月4日,財政部、農業農村部聯合出臺《關於支援做好穩定生豬生産保障市場供應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實落實好非洲豬瘟強制撲殺補助政策,完善種豬場、規模豬場臨時貸款貼息政策,加大生豬調出大縣獎勵力度,提高生豬保險保額,能繁母豬保額從1000-1200元增加至1500元,支援實施生豬良種補貼等政策,進一步增強生豬養殖風險抵禦能力。

  建設長效機制 推動生豬生産轉型升級

  對於未來豬肉價格走勢,後市預期趨於樂觀。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祖力表示,6月份以來全國生豬養殖盈利大幅提升,部分區域養殖場戶補欄積極性明顯提高,生豬生産恢復出現向好跡象。

  回顧2001、2004、2008、2011和2016年的“豬週期”問題,除疫病的影響外,豬價的波動更多受到散養戶過多,供需平衡難以保持的影響,容易出現行情好時一擁而上,行情差時一哄而散的情況。業內分析認為,規模化養殖佔市場比例越高,豬價受週期波動就會越平穩。

  本次《意見》的出臺既立足長遠明確了發展思路和目標,也提出了針對性的舉措,于康震表示,《意見》在機制上的一個亮點就是鼓勵生豬主銷省份支援主産省份發展生豬生産,通過資源環境補償、跨區合作建立養殖基地等方式,推動形成銷區補償産區的長效機制。通過政策的調節和支援,大大降低了豬週期對生豬生産的影響,既保障了供應方的利益,也弱化了豬週期帶來的市場價格波動。

  從金融支援方面來看,針對生豬養殖週期長,受市場、疫病等因素影響較大,《意見》提出“探索將土地經營權、養殖圈舍、大型養殖機械等納入抵質押物範圍”,給養殖戶提供了融資渠道。中國農科院農業資訊研究所副研究員朱增勇在採訪中表示,金融政策支援解決了活體無法抵押貸款,金融機構不願意給養殖業融資的難題。

  扭轉“豬週期”,建設暢銷機制。政策層面通過鼓勵散養戶挂靠大企業,讓規模養殖帶動散養戶從技術、規模、産銷等各方面進行升級,扶持企業和小農戶之間建立合作關係,促進産業化、標準化生産。通過訂單和技術支援來約束、減輕散養戶集中進出市場帶來的過度供給、空缺等問題。

  減少“一刀切”政策,通過疏堵結合的手段,依靠大數據指導按需生産,而非一味讓市場價格來引導生産,是解決“豬週期”影響的有力手段。通過規範、規模生産,有效應對疫病對生豬生産的影響,也有效減少養殖對環境的影響。

  致力於解決百姓吃肉的問題,立足國內基本自給的方針,政策“組合拳”長短結合,短期內致力於解決供應和生産的各項難題,而在長遠看來,也理順了生産和週期、市場和生産間的關係,進一步完善抓住了生豬轉型升級的關鍵薄弱環節,必將進一步助推生豬生産向高品質發展邁進。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