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探索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新路徑

2019-08-30 10:43: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一般出現在一國工業化的中後期,同時也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背景下,製造業與服務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對我國而言,促進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既是適應發展環境新變化的必然舉措,也是推動産業實現高品質發展的主動變革,對於積極應對當前製造業發展面臨的挑戰、促進服務業轉型發展與優化升級,以及提高我國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國際分工地位,都具有重要意義。

  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是歷史趨勢

  製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併非現在才出現,從某種程度上看,人類工業化的進程同時也是製造業與服務業不斷融合的進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受當時技術水準、經濟發展水準、貿易水準的限制和影響,不同國家、不同地區製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程度、融合方式有明顯區別。

  總的來看,雖然工業化早期就會出現製造業與服務業的簡單結合,但普遍出現融合趨勢則一般發生在工業化的中後期。在融合程度上,受技術進步和業態創新的影響,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的層次不斷加深,由初期的淺層次結合,逐漸發展為深層次融合。值得注意的是,新興的製造業和服務業部門對融合發展的需求更強、更容易實現融合。在融合的具體路徑和形式上,表現為産出融合和投入融合。産出融合,是指製造業提供的産品和服務業提供的服務之間的融合,最終産品是包含實物産品和相關服務的“産品包”;投入融合,是指專業化的服務要素深度參與到製造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之中。

  在工業化初期,製造業産品一般不會包含相應的服務,産品附加的服務和産品本身完全隔離,能否提供相應的服務與産品本身的生産、銷售以及製造企業的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等,沒有明顯的關係。在製造企業內部,生産過程對服務的需求也比較少,一般是通過內部提供的方式得到滿足。但隨著技術進步、産業發展,特別是企業規模的擴大,製造業需要更為專業的服務要素供給,由此,專門的服務企業或者從製造業中剝離出來的服務部門,成為製造業服務要素的重要供給者。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産品經濟向服務經濟過渡,産品中“製造”和“服務”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目前,服務業與製造業的投入融合已經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服務要素對製造業競爭力的影響也更加顯著。

  近年來,我國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趨勢不斷增強。家電、汽車、通信設備、消費電子、工程機械等産業率先出現不同程度的服務化轉型;設計、研發、實驗等專業化服務,檢測、維修、部件定制、工程總承包、交鑰匙工程、整體解決方案,以及第三方物流、供應鏈管理優化等,是當前我國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的重要領域。當前,我國一批領先的製造企業已經開始運用服務來增強企業競爭力,服務品質的差異化也對提升企業績效産生積極影響,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催生的新業態正在成為製造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支撐。

  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意義重大

  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對破除現存製造業發展面臨的制約、推動服務業轉型升級、適應新的國際産業分工環境和秩序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有助於破除製造業發展面臨的制約。當前,我國製造業發展面臨資源環境約束增強、傳統要素稟賦優勢減弱、市場環境有待優化、創新動力尚且不足等方面的挑戰,促進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些問題。更多的服務要素投入製造業,將對節能減排起到積極作用,有利於形成集約使用能源資源、保護環境的發展方式;研發、設計、專業管理等服務能夠為製造業的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和增長點,以抵消傳統要素成本上升的壓力,繼續教育、金融租賃、工業地産等服務業更好發展也有助於製造業優化勞動力、土地要素的結構;製造業國內市場的發展需要渠道建設、誠信建設、智慧財産權保護等,需要相關服務業同步發展提供支撐;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成果交易、專利申請、標準制定等對製造業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製造業與相關技術研發、技術仲介機構等服務部門和企業深度融合,可提升製造業自身技術研發部門的水準,加強其與外部科技資源的聯繫,從而加快製造技術的研發和轉化。

  二是有助於服務業的快速發展與優化升級。我國服務業增加值佔國民經濟的比例已經超過第二産業,但總體上看,服務業的發展水準還比較低。中低端生活服務業所佔比例大,中高端生産性服務業和商業服務所佔的比例較低;研發、設計、諮詢、法律、財務等高附加值服務業産品本土供給不足;服務業外向型程度較低,服務業産品的出口比例遠遠低於製造業;服務業從業人員規模大,但人力資源水準低於製造業。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能夠為國內中高端服務業的發展提供巨大市場,由製造業剝離出來的服務環節和項目能夠為國內服務企業提供智力和資金支援,製造業成熟的人才培養體系能帶動服務業人力資源水準的提升,這些都有助於國內服務業的升級和服務業結構的優化。

  三是有助於我國應對國際發展環境的變化。當前,國際産業分工和産業轉移出現新的特徵和趨勢:服務産品的可貿易性不斷提高,國際産業轉移開始出現服務業轉移的新趨勢;很多發展中國家吸引國際産業轉移能力增強,對我國中低端製造業形成競爭壓力;發達國家實施“再工業化”,推行更加保守的貿易政策。在此背景下,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能夠改變傳統的依靠低要素成本參與國際分工的模式,緩解要素成本上升削弱我國製造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國內中高端生産性服務業能夠借助製造業已經形成的國際技術鏈、供應鏈、銷售鏈網路參與國際分工,同時促進我國優勢製造業和新興服務業國際分工地位的提升。

   更好推動製造業與服務業的深度融合,需找準發力點

  更好推動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需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更要針對國內製造業、服務業轉型升級面臨的現實問題,探索適合我國發展階段和國情的融合路徑。

  要探索要素結構提升的融合路徑,通過增加服務要素供給比重以及更好的服務,改變我國製造業依賴低成本要素消耗的傳統發展模式,進一步調整和優化要素結構,突破技術約束,切實發揮研發設計等對製造業發展的推動作用;要探索用戶價值提升的融合路徑,通過全生命週期管理、系統解決方案、資訊增值等融合模式的應用,提升最終産品或産品組合的價值;要探索製造效能提升的融合路徑,針對當前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面臨的困難以及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新要求,可重點探索低成本大規模定制、供應鏈整合和網路協同製造等融合模式,提高製造業的效率和效益;要探索拓展服務提升的融合路徑,製造業與服務業的深度融合能夠催生新的生産性服務業態,比如金融租賃、資源網路化和服務外包等,這將有效彌補服務業結構短板,提高我國服務業發展水準。

  一是著力破除制約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障礙。發達國家在工業化後期重視製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發展,實施國家層面的融合發展規劃,推動相關政策出臺,提供金融支援。當前,我國還存在一些制約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障礙,比如稅率不同、服務業供地較少、金融支援不足等,對此需加強頂層設計,採取有針對性措施加以解決。

  二是將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作為融合的重要載體。從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進程看,新的融合模式總是出現在代表當時技術、市場發展方向的製造業和服務業部門之間。我國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將成為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創新實踐的觸發點。對此,需重點支援高端裝備製造、電子資訊製造、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先進製造業與軟體和資訊服務業、金融業、科技研發和科技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間的深度融合。在制定相關産業規劃和計劃時,亦要將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作為重點方向,著眼于構建涵蓋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産業體系,而不是局限于單一製造業或服務業部門的發展。

  三是鼓勵製造業企業開展商業模式創新。相比于商業等服務業,我國製造業業態創新的步伐較為滯後。要進一步提高工業和資訊化融合的深度,實施相關政策促進資訊技術廣泛滲透于産品設計、客戶定制、整合製造、市場行銷、供應鏈管理、品質管理、測試認證、金融服務等環節,貫穿産品製造和服務提供的整個過程。

  四是積極發展和提升服務外包,參與國際生産性服務業分工。製造業服務外包是國際服務分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技術含量較高、附加值較高的部分。目前,新興生産性服務業的國際分工格局正處於調整階段,這為我國通過發展和提升服務外包參與國際製造業服務分工提供了重要機遇。可考慮借助已有的服務外包試點城市,加大相關政策的落實力度,加快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推動製造企業與服務外包企業的合作與聯盟,建設和推廣國家製造業服務外包公共品牌,吸引優質要素投向生産性服務部門。同時鼓勵製造企業積極開展在岸服務外包,開拓生産性服務業的內需市場。(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