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人民觀點:生活精彩 人生出彩

2019-08-28 08:49: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新中國成立70年,經濟發展每前進一步,民生改善就跟進一步

  有奮鬥就有希望,有開拓就有奔頭,這在推動全社會活力進一步迸發的同時,也讓每一個奮鬥者獲得感滿滿

  以時間為“經”,以一個個民生故事為“緯”,就會發現,新中國成立70年,是一幅億萬中國人民收穫美好生活、精彩人生的織錦

  走進“時光屋”,在縫紉機、“大方磚”錄音機、黑白電視機等老物件中觸摸舊時光,體悟今日生活來之不易;進入“供銷社”,體驗米麵糧油“憑票供應”,更覺今天物質生活之豐富;換上工裝褲、“的確良”,在老照相館拍張照,通過鏡頭展現70年服飾風尚變遷……這段時間,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主辦的2019年時光博物館活動,開啟了全國巡展,人們在一個個“光陰的故事”中,感受新中國70年的歷史巨變,也讓人們對獲得感有了一份更切身的體悟。

  1949—2019,這70年,是中國走向富強、邁向復興的70年,也是人民群眾生活發生翻天覆地變化、日子越過越紅火的70年。新中國成立之初,“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種地不用牛,點燈不用油”,被認為是理想的好生活。這樣的説法,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物質短缺狀況。那時,有的地方群眾還是“一條竹竿當衣櫃,兩塊木板鋪張床,三頓吃的是雜糧”;如今,“泥坯房”變成了鋼筋混凝土結構,滿眼的“藍灰黑”早已是色彩斑斕的著裝,爬屋上樹看露天電影也成為回憶,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長566.6倍。告別了物資匱乏,扔掉了各種票證,遠離了商品短缺,揮別了貧乏的精神文化生活,70年裏,億萬中國人民在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上穩步前進。

  70年來,時代的“民生熱詞”一直在變,從糧票、公共食堂、“三轉一響”,到“菜籃子工程”、萬元戶、下海,再到5G、“網際網路+”、人工智慧,這些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折射出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轉變。新中國成立70年,經濟發展每前進一步,民生改善就跟進一步。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有機統一,不是一時性的制度安排,而是一種價值理念、一種發展智慧,承載著中國共産黨始終如一的初心和使命。以出行為例,從綠皮車到高鐵的升級換代,從關注速度快慢、服務如何,到關注火車站打車難有沒有緩解、高鐵上怎麼收到沿途的外賣,群眾的需求得到越來越精準的滿足。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良性互動、相得益彰,讓億萬中國人民在與時代同進步、在與國家共發展中,收穫了更美好的生活。

  70年裏,中國人民收穫的,不僅有生活的精彩,更有人生的出彩。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推行的每一項民生工程,都在提升群眾生活水準的同時,為拼搏者、奮鬥者創造人生出彩的機會。就拿教育來説,新中國成立之初,受過小學以上教育的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不足14%,受過中學以上教育的佔比不足1%。從廣泛開設掃盲班、識字班,到推廣速成識字法、出版《新華字典》等工具書;從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70年來,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接近50%,教育資源越來越豐富,學習形式越來越多樣,既推動了國民素質顯著提高,也讓更多人擁有了改變自身命運的能力。最令人充滿成就感的,永遠是用自己的雙手創造更美好的生活。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使得改變命運的機會越來越多,人生出彩的舞臺越來越大。有奮鬥就有希望,有開拓就有奔頭,這在推動全社會活力進一步迸發的同時,也讓每一個奮鬥者獲得感滿滿。

  如果以時間為“經”,以一個個民生故事為“緯”,就會發現,新中國成立70年,是一幅億萬中國人民收穫美好生活、精彩人生的織錦:“路修通了”“城里落戶了”“漲工資了”“住上新房子了”“環境更好了”……70年風雨兼程,70年滄桑巨變,70年春華秋實。“好日子是幹出來的”,讓我們以夢為馬、再接再厲,繼續向著幸福生活、美好明天而努力奔跑。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27日 05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