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骨氣 中國底氣 中國志氣

2019-08-24 13:14:00
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
字號

 

  剛剛過去的七八月之交,美國一些人再度用一系列令人費解的操作,為“出爾反爾”加上新注腳。

  7月31日,第十二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在上海結束。短短30小時之後,風雲突變,波瀾橫生。

  先有威脅“加徵關稅”的故技重施,繼而有幾天后宣佈中國為“匯率操縱國”的無理之舉。不久前作勢要放下的關稅大棒,再度舉起;25年來未曾對華使用的匯率“武器”,重新“出倉”。

  又一輪嘈嘈切切的“變臉大戲”,又一番氣勢洶洶的雜亂鼓點。面對將經貿摩擦不斷升級的極限施壓,中國的回答,依舊堅定有力——

  中美經貿磋商,中國的原則與立場始終如一,努力和誠心始終如一,對平等和尊重的要求始終如一;任何極限施壓,“壓”出的不是驚惶與屈服,而是百折不撓的骨氣、無可畏懼的底氣、盡銳出擊的志氣。

  中國是有厚重歷史、璀璨文明的國度。觀察和認識中國,歷史和現實都要看,物質和精神也都要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尤其要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中華民族是有創新膽識、進取精神的民族,不但能在苦難挫折中求索、在風雨飄搖中前進,更能在時代召喚下挺身、為復興夢想而奮鬥。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尤其要樹立頑強拼搏、刻苦攻關的志氣。

  只有重溫中國發展背後的骨氣、底氣與志氣,才能明白什麼叫做“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只要堅定中華民族固有的骨氣、底氣與志氣,正視困難、沉著應對、精準施策,就一定能在這場意志較量中保持戰略定力,贏得正義與公理的最終勝利。

1.以中國骨氣書寫奇跡

  “對3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徵10%關稅。”8月1日,從大洋彼岸傳來的這個訊息,再次讓世界見識了單邊主義和貿易霸淩的無底線。近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正式宣佈了這一決定。

  全球主要資本市場産生劇烈反應、外媒憂心“世界經濟將成為犧牲品”、專家評價“貿易霸淩貽害全球”,但中國民眾在屢屢經歷美國的反覆無常之後,反而進入了一種見慣風浪的輿論平靜中。

  有驚訝但沒有驚惶,有憤怒但沒有懊喪。8月初的中國網際網路上,各類媒體都在為建軍92週年致敬人民解放軍,上億人傳遞著“五星紅旗有14億護旗手”話題,慶祝共和國70華誕的討論不斷升溫。美國的霸淩,反而讓更多中國人感受到了“70年”的歷史質感,“強起來”的歷史語境,“中國骨氣”和“中國精神”的歷史分量。

  70年,共和國見識過各種各樣的國際風浪。

  新政權誕生,被西方政治孤立、經濟封鎖、外交遏制,建交國掰手指就能數得過來,甚至,試圖與中國建交的國家都要受到美國經濟制裁;新中國重回聯合國,經歷了20年漫漫長路,直到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時,還有國家試圖以“雙代表”提案做最後一搏。但70年後的今天,掰手指就能數得過來的,變成了未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一半以上以中國為最大貿易夥伴。風雲過眼、布帆無恙,中國已成為世界新興力量的代表者,全球經濟發展的風向標。

  70年,共和國跨越過無數從0到1的發展絕境。

  回顧1950年的世界經濟數據:每人平均發電量,美國相當於1000個中國;每人平均鋼産量,美國相當於200個中國。耄耋之年的中國人口學奠基人鄔滄萍教授曾對光明日報記者感嘆,“建國初期我到美國去訪問,才知道什麼叫GDP,才知道中國叫怎麼一個窮!”

  回看改革開放之初的歷史照片:著斗笠、穿膠鞋、挑擔子的人們遍佈深圳大街小巷;一條寬7米的商業街出現在上海浦東,成了新鮮事。不過短短數十載,試看今日之深圳如何,今日之浦東如何,今日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30%的中國,又如何?

  一個民族從匍匐到站立,從站立到奔跑,不斷有各種質疑、挑釁、唱衰從耳邊呼嘯而過:

  新中國在禮炮中誕生,有人冷笑:中國政府解決不了人民的吃飯問題。經過四十餘年,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有人預言:社會主義即將壽終正寢。改革開放數十年,中國經濟穩定增長,有人發問:中國模式還能持續嗎?

  這些問題,最終都化為歷史一哂。當然,它們也成為一種特殊背景音,反襯出中國人開山拓路,砥礪前行的腳步聲——

  中國的石油工人們曾靠手提肩扛在荒原上豎起鑽機,中國的“兩彈一星”元勳們曾頭頂包裝箱當護具研發衛星天線,中國民眾在汶川地震後因爭相獻血而造成交通擁堵……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抗洪精神、載人航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記錄了中華兒女的慷慨壯歌,挺起了中國脊梁,彰顯了中國骨氣。

  靠這種骨氣,中國以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1/4的人口;靠這種骨氣,中國從零開始構建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工業體系、世界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靠這種骨氣,中國在短短幾十年中完成了7億多人擺脫貧困的宏偉工程;靠這種骨氣,中國正在創造近14億人口共同邁入現代化的奇跡,而這,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

  也是靠這種骨氣,中國抵制了後發國家不得不“接受”的種種西方遊戲規則,團結第三世界和發展中國家,始終高擎和平與發展的旗幟;靠這種骨氣,中國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等超越種族、民族、地域的全球觀,在理念和制度層面推動著全球治理的革故與鼎新,在理論和實踐層面重塑著國際關係的框架與細節。

  玉壘浮雲變古今。

  中國人,曾在戰爭的廢墟上升起五星紅旗,曾無數次在孤立無援中求索復蘇之路,曾成功地將數百年現代化歷史濃縮為一代人的人生,風浪已經不足以讓其驚慌。21世紀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單邊主義逆流,也許只是在反覆錘鍊這樣的信念——

  登高望遠,百折向前。

2.以中國底氣直面考驗

  千磨萬擊還堅勁。正是一次次經風歷雨的跋涉,一場場浴火重生的奮爭,蓄積起一個發展中大國的雄厚實力,成就了一個古老民族的堅實底氣。

  8月初,在美國一些人又一次翻新手段對華施壓之際,一組最新公佈的數字耐人尋味——今年前7個月,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4.2%。其中的“一降數增”之勢,對比鮮明:與美國進出口下降8.1%;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10.2%、與歐盟進出口增長10.8%、與東盟進出口增長11.3%。

  活力充沛的大國外貿,難免有“失之東隅”之時,但定能以“收之桑榆”對衝風險,維持穩定。

  與之呼應,中國上半年吸收使用外資也保持穩定增勢。用商務部相關負責人的話説,中國的外貿外資情況,“過去穩,現在穩,接下來還會穩”。

  外資外貿的穩定向好,折射著中國經濟總體形勢的穩中有進。2019年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以6.3%的增速繼續領跑全球主要經濟體;速度背後,是就業總體平穩、物價基本穩定、結構持續優化、産業轉型升級的高品質發展指向。

  “全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形勢下,中國經濟增長仍保持韌性。”世界銀行5月期《中國經濟簡報》如是判斷。

  正是在應對美國挑釁不斷升級的持續歷練中,中國經濟展現出了強大的韌性、足夠的潛力、充分的迴旋餘地。事實已經證明: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也不會變,中國抗衡霸權的綜合優勢沒有變也不會變,中國突破圍堵的十足底氣沒有變也不會變。

  這種底氣,來自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所塑造的國力國運。

  依靠改革開放“關鍵一招”,中國用40年時間講述了發展這個“硬道理”,實現了富國強民這一大夙願。從深陷被“開除球籍”的憂患,到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全球最豐富的産業鏈條和巨大的內需市場;從積貧積弱、白紙一張,到實現舉世矚目的長期高速經濟增長、巨大生活水準增幅、顯著減貧成就,中國取得了“史詩般的進步”,書寫了“最不尋常的故事”。在研究中國經濟三十多年的英國學者羅思義看來,這段宏偉歷程具有世界史意義,“不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提高人類整體生活水準作出了巨大貢獻。”

  這種底氣,來自發展追求高品質、産業邁向中高端的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方式轉變。

  改革開放再出發,這是新時代中國共産黨人積極探索、主動求解的一道時代考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依靠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信念與勇氣,憑藉極大豐富發展了的改革認識論和方法論,全面深化改革的圖景迅速鋪展。看舉措,從破除體制機制弊端到打破利益固化藩籬,從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到以新發展理念推動高品質發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看亮點,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探路破冰再啟征程,上海自貿試驗區設立新片區,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12個自貿試驗區組成的“雁陣”領航中國加速前行,“一帶一路”、京津冀、長三角、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重大戰略引領區域協調發展,全球創新指數排名提升至14位,創新驅動戰略動力澎湃……一個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發展更有品質、治理更有水準、人民更有獲得感的中國,向著復興夢想穩步前行。

  這種底氣,來自“世界之中國”越開越大的開放大門、合作共贏的發展承諾。

  短短6年間,中國倡議並力行的“一帶一路”建設,便贏得了1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用合作文件投下的“信任票”,成為開放包容的國際合作平臺和廣受歡迎的全球公共産品。打造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新國際機構,開展國際進口博覽會等主場外交活動,接連降低外資準入門檻……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越是氾濫,中國越是積極融入全球分工體系和産業鏈、創新鏈、價值鏈,全面履行開放承諾,發展更高水準的開放型經濟,強壯自己,也賦能世界。

  在這些“中國送給世界的禮物”“解決全球問題的金鑰匙”背後,是被寫進聯合國決議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推動新型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不懈努力,是實現全人類共同發展的中國方案。

  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種種努力與纍纍成績,讓中國人民深切懂得:中國的過去與今天,靠的是黨的領導引航定向,靠的是萬眾一心偉力磅薄,靠的是理論、道路、制度、文化多維度匯聚而成的大國自信。由此,面對任何風高浪險,我們不惑、不懼、不亂,只會讓發展更加穩步向前。

  道義情理與發展大勢,讓世界各國清晰看到:願與普天下友人“同心而共濟,始終如一”的中國,從來奉公平正義為圭臬,一向以合作共贏為尺規。中國積極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也誠邀各國夥伴搭乘中國發展的順風車。

  就在美國無端指責中國為“匯率操縱國”四天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佈中國年度第四條款磋商報告,重申人民幣匯率水準與經濟基本面基本相符。報告表明,美國將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不合法、不合規、不合理。

  公道自在人心。就連美國前代理助理國務卿董雲裳也認為,美國當前的對華政策正在“走向錯誤的方向”。她指出:針對中國人這樣“擁有悠久歷史的驕傲民族”進行指責、挑釁和威脅,産生的惡果可想而知,只會拙劣地樹立起一個“積極尋求妨礙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取得進步”的“光輝榜樣”。

  歷史,已經在形成清醒的判斷。世界,必然會做出公正的選擇。

3.以中國志氣贏得未來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

  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攻堅克難的民族壯志,百折不撓、砥礪前行的奮鬥精神,貫穿了中國文明演進的滄桑歷史與和平發展的生動現實,更連接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壯闊未來。

  “我們這麼大一個國家,就應該有雄心壯志。”艱苦卓絕的民族解放,拓荒求索的改革開放,闊步逐夢的復興之路,星辰大海的人類理想……中華民族的志氣和精神,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鼓舞和激勵中國人民堅定前行。

  一年多來備受世界矚目的中美經貿摩擦,只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又一道必過之坎。中國人民在挑戰中共擔風雨、同心協力,在鬥爭中擦亮眼睛、振作信心,把國家發展的前景看得更為真切,將自強自立的脊梁挺得更加筆直。

  這是一場超越當下、關乎未來的鬥爭。大國相處之道、全球治理之道,在中美兩個大國打打談談、談談打打中愈發明晰。美方一些人無事生非、極限施壓,讓包括美國盟友在內的國際社會逐漸看清:中國的從容堅定、理性反制,不僅是維護國家根本利益的需要,更事關捍衛公平公正的國際經貿規則和全球治理秩序。

  針對美方一些人又一次出爾反爾,澳大利亞貿易部長西蒙伯明翰日前在接受英國“天空新聞”採訪時表示,美國對華加徵的關稅“對全球經濟、澳大利亞以及中美都沒好處”,澳大利亞“不歡迎(美國)單方面加徵關稅的行動”,若美方落實針對3000億美元中國輸美産品加徵關稅的決定,“將可能違反世貿組織規則”。

  沒有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現在,哪來平等尊嚴、自主發展的未來?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但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更加突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依然嚴峻。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衝擊著全球治理體系和多邊機制;國際競爭摩擦上升、地緣博弈色彩加重,侵蝕著國際社會信任和合作;地區衝突和局部戰爭不斷,恐怖主義仍然猖獗,摧殘著不少國家的民眾;反全球化的逆流遠未消退,仍試圖阻遏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潮流。

  面對人類發展在十字路口何去何從的抉擇,各國應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積極做行動派、不做觀望者,共同努力把人類前途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這不僅是中國念茲在茲的主張,更是中國奉之行之的道路。

  “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面臨很多內部和外部挑戰。但中國人民和他們的領導人已經找到了通向‘對岸’的道路。”英國康橋大學中國問題專家彼得諾蘭這麼看中國。

  我們選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這是一條承載著中國人民深沉厚重精神追求和民族復興偉大夢想的道路,更是一條超越狹隘利益格局,閃射人類理想之光的道路,必將“把光流注入未來的暮靄之中”。

  連接歷史與未來的,是思想的前瞻,行動的擔當。未來之中國,必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貢獻世界。中國堅信,人類的命運從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相連,各國的利益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度融合,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不可阻擋。面對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中國將繼續同各方攜手努力,倡導多邊主義,完善全球治理,共商破解之道。

  阻斷未來通路的,是思維的慣性,自利的格局。美方在經貿磋商中頻頻言而無信、無中生有,更有甚者,一些人捏造或臆想“紅色恐慌”“文明衝突”“新冷戰”“中國挑戰國際秩序”,鼓吹遏制中國、永保霸權。凡此種種,正是抱守冷戰思維、霸權心態的慣性使然。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沿著零和博弈的死路走下去,可能讓美國一些人並不光彩地獲得一些短期局部利益,卻會阻斷美國與中國乃至世界的合作共贏之路。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誰都無法阻擋。主張“和合共生”“協和萬邦”的中國,將始終體現人類命運共同體擔當,同國際社會一道,革故鼎新、與時俱進,將鄭重承諾轉化為具體行動,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人類未來。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