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除了地産開發 中國房企還有哪些賺錢途徑?

2019-08-21 10:55: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北京8月20日電 (記者 龐無忌)造車、踢足球、研發機器人、種地、開養老院……除了地産開發的主業之外,近年來中國房地産企業不斷探索多元化的發展方式。

  20日,龍頭房企萬科正式發佈其北方區域最大的養老社區北京隨園養老中心。這個養老中心整體規劃7棟樓,共700余張床位,是北京市場上少見的大體量政企合作類養老項目。

  儘管是房地産企業,但萬科的養老業務多以運營為主、提供服務,而非買地-賣房的開發模式。以此次的北京隨園養老中心為例,北京萬科養老合夥人張銀錶示,萬科只參與二次裝修和運營,土地以及房屋均由房山區政府提供。

  這並非萬科的首個養老項目。張銀錶示,萬科在全國共有52個帶床的養老項目,涵蓋北上廣深杭等16個城市。

  對於養老業務,萬科集團高級副總裁、北方區域本部首席執行官劉肖當日指出,養老業務對一個企業來説是一個萬億級市場的窄門道路。一方面,中國進入了老年時代,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約為2.5億,市場潛力巨大;另一方面,機構養老的行業成熟度不高,行業標準還沒有形成,養老業務風險較大。

  劉肖坦誠萬科在養老業務上仍處於摸索階段。事實上,截至去年,萬科在全國的幾十個養老項目基本處於虧損狀況,但這並沒有動搖萬科做養老的決心。劉肖表示,萬科北方區域把養老業務作為戰略業務之一,雖然在這條道路上走得很慢,但是相信會走得很遠。

  對於房地産企業而言,離開買地-開發-賣房的“舒適圈”,實際上就是在改變“賺快錢”的思維。

  如鴻坤地産集團總裁袁春所説,現在房地産企業轉型不是非此即,房地産行業的轉型,是要改變“賺快錢”的邏輯。他認為,在前端盈利空間被壓縮的情況下,必須通過後續,通過空間服務,通過運營給業主、給客戶提供增值服務,來增加企業的競爭力。

  企業轉型的迫切源自於房地産行業拐點的來臨。中國城鎮每人平均住房建築面積已由1949年的8.3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39平方米,戶均住宅擁有量超過1套,住房短缺時代結束。

  禦風集團董事長、萬通集團創始人馮侖指出,房地産正從開發時代進入到後開發時代。這一階段企業的競爭重點變為運營與資産管理。再過三五年,他認為,地産商可能談論完全不同的內容,有的人説住宅、有的人説商業、有的人説物業、有的人説物流、有的人説健康、有的人説教育,這個時候就進入到成熟的商用不動産運營和開發結合的階段。

  從近期房地産企業的轉型來看,這一跡象愈發明顯。

  近年來,萬科涉足長租公寓、商業開發和運營、物流倉儲服務、産業辦公、冰雪度假等業務。另一家房企巨頭碧桂園正在大舉進軍農業和機器人行業。曾經多元化最為激進的恒大在出售礦泉水、糧油、乳業等業務後,千億投資高科技和新能源汽車。融創則在接手萬達文旅項目之後,真正佈局做起了文旅生意。綠地此前宣佈牽手華為聯合打造南昌VR特色小鎮。

  當然,房地産行業的轉型絕非易事。找到一個和房産賺錢前景相當的行業十分困難,讓習慣了賺大錢、快錢的房企慢下腳步也會很難受,探索、試錯可能仍是這一階段的常態。(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