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美好生活需要“大健康”

2019-08-13 12:45: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健康不僅是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更為國家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健康,上連國家治理,下接百姓生活。如何順應群眾期待,提升每個人的健康水準?本版特推出系列評論,與大家共話健康。

  ——編 者

  大健康是對生命實施全程、全面、全要素的呵護,不僅追求身體健康,也追求心理健康、精神健康

  我們樹立大健康的觀念,意味著社會的健康管理需要關口前移,重心從“治已病”向“治未病”轉變

  在剛剛過去的我國第十一個“全民健身日”,恰如今年的主題“健康中國、你我同行”,越來越多人加入到運動健身中來。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剛成立就密集行動,致力打造百姓身邊健身組織和“15分鐘健身圈”。在全國各地,太極拳集體展演、五人制足球賽、青少年田徑賽……運動成為生活方式,健康成為共同訴求。

  公眾的健身熱情和健康追求,背後是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準的提升。近年來,很多“細節的變化”映照著人們健康觀念的轉變。牛油果、秋葵等營養食品悄然走紅,帶動“卡路裏經濟學”;城市馬拉松受到熱捧、手機APP記錄走了多少步,運動社交為生活增加新樂趣;健康心理、快樂人生的理念得到廣泛認同,人們比以往更關注心理健康……可以説,健康日益成為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

  更清潔的空氣、更乾淨的水、更安全的食物、更公平可及的體育設施、更優質普惠的醫療服務……人們在這些方面的更高訴求,莫不與健康有關。“要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觀念,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要求,既順應了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更為我國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指明瞭前進方向。所謂大健康,應該是對生命實施全程、全面、全要素的呵護,不僅追求身體健康,也追求心理健康、精神健康;不僅要求疾病治愈,更追求遠離“亞健康”的強健體魄,鍛造抵禦疾病的強大身體素質。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健康包含身體健康、社會適應與心理健康三個方面。社會轉型期,生活壓力、社會競爭加劇,加之以往對心理健康重視不夠,也存在一種羞于談心理問題的傾向,這些因素都讓心理健康更值得關注。升學煩惱、競爭壓力、情感孤獨……如果人們不能獲得足夠的心理關懷和精神慰藉,那麼無論在身體健康上投入多少,也難以獲得全面的健康。從科學視角看,大腦的神經衝動確實會影響神經體液分泌,人的精神狀態影響著身體狀態。中醫也講“形神合一”,既要“動以養形”,也要“靜以養神”,達到形神兼養、身心俱佳的健康境界。正所謂“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更加注重心理建設、心理健康,才能獲得內外兼修的真正健康。

  同時,大健康理念也啟示人們,健康也是“管”出來的。從健康管理的鏈條來看,生病治愈屬於最為末端的環節,而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則要求我們更多進行健康的源頭治理。身體沒有疾病只是健康的必要而非充分條件,如果總是感到疲勞乏力、活力降低、適應力下降,那麼人就很可能處於“亞健康”狀態,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健康。正因此,大健康不僅要求已病後能夠治愈,更意味著增強未病時的預防能力,這意味著社會的健康管理需要關口前移,重心從“治已病”向“治未病”轉變。

  往深層看,樹立大健康的觀念,涉及我國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的深層調整。從治理來看,政府部門的職責不僅在於提供優質醫療服務,更需要圍繞大健康進行綜合治理。包括體育鍛鍊、食品安全、生態環保等都屬於大健康的範圍,更需要政府部門把健康融入相關政策,形成有效的大健康治理體系。對社會和個人而言,如果説醫療是外生變數,那麼健康就是每個人固有的責任。大健康為企業開創了新的健康産業藍海,同時也需要每個人參與其中,提高自身健康素養、養成健康生活方式。政府、社會和個人共同發力,才能形成匹配于大健康的治理格局。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真正把大健康的觀念落實為實際行動,轉化為近14億中國人的強健體魄,我們就能用健康的身心為經濟發展注入旺盛活力,用健康的體魄支撐起民族復興的偉業。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13日 05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