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建築業持續快速發展 城鄉面貌顯著改善——新中國成立70週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

2019-07-31 16:41:00
來源:國家統計局
字號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我國建築業持續快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結構日趨優化,技術顯著提高,實力明顯提升,對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較為突出的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我國建築業步入新的發展階段,增長更加平穩,結構更加優化,技術更加進步,對推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又作出了新貢獻。

 

  一、建築業保持持續快速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顯著貢獻

 

  建築業産值規模屢創新高,逐步發展成為國民經濟重要行業。新中國成立70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大規模進行,建築業迅速發展,産值規模不斷擴張,一次又一次突破歷史高點。1952年,全國建築業企業[1]完成總産值57億元;1956年完成總産值146億元,突破百億大關;1988年完成總産值1132億元,突破千億大關,1998年完成總産值10062億元,突破萬億大關;2011年完成總産值11.6萬億元,突破十萬億大關;2017年完成總産值21.4萬億元,突破二十萬億大關。2018年,全國建築業完成總産值23.5萬億元,是1952年的4124倍,年均增長13.4%

 

  建築業增加值穩步增長,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不斷提高。70年來,伴隨著建築業的迅速發展,建築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支柱産業地位逐步確定,支柱産業支撐作用愈發明顯,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越來越突出。2018年,建築業增加值達到6.2萬億元,是1978年的445倍,年均增長16.5%;佔GDP的比重為6.9%,比1978年提高3.1個百分點;建築業增加值對GDP的貢獻率為8.2%,比1979年提高6.8個百分點。

 

  建設成就惠及社會,為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國家建設的步伐,建築業圓滿完成了一系列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基礎建設工程,極大地改善了人民住房、出行、通訊、教育、醫療條件。2018年,城鎮居民每人平均住房建築面積3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32.3平方米;農村居民每人平均住房建築面積47.3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39.2平方米。2018年,我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3.1萬公里,是1978年的2.5倍,其中高速鐵路運營里程達2.9萬公里以上。全國光纜線路總長度達4358萬公里,行動通訊基站648萬個。全國建成普通高等學校2663所,是1978年的4.5倍。醫療衛生機構99.7萬個,是1978年的5.9倍。

 

  建築業企業創稅能力顯著增強,對財政的貢獻更加突出。上世紀90年代“分稅制”改革之後,建築業企業上繳稅金呈快速增長態勢,稅金總額和每人平均稅額大幅提高。2018年上繳稅收7624億元,比1991年的43億元增長了178倍,年均增速為21.2%;年每人平均上繳稅收從403元增加到13703 ,增長了33倍,年均增速為14%2018年,建築業企業繳納稅金佔全國稅收收入(扣除出口退稅)的比重為5.5%,比1991年上升4.1個百分點。

 

  建設項目亮點紛呈,為“中國建造”品牌增添活力。70年來,隨著中國建築技術的不斷成熟和裝備水準的不斷提高,三峽大壩、青藏鐵路、港珠澳大橋、水立方、上海中心大廈、華龍一號等一系列世界頂尖水準建設項目相繼建成,成為“中國建造”的醒目標誌。與此同時,建築業積極拓展海外業務,深度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重大項目的規劃和建設,著力推動陸上、海上、天上、網上四位一體設施的互聯互通,陸續建成了中緬原油管道、摩洛哥穆罕默德六世大橋、蒙內鐵路等設施,贏得了廣泛讚譽,使“中國建造”品牌在國際上進一步打響。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超過6000億美元,其中,2018年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7721份,新簽合同額1257.8億美元,佔同期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的52%;完成營業額893.3億美元,佔同期總額的52.8%

 

  二、建築業企業迅速成長,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據建築工程部[2]編制的1952年企業單位目錄記載,當年中國建築業具有編號的企業僅有62家。上世紀5070年代,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建築業企業數量穩步增加。1980年,全民和城鎮集體所有制建築施工企業6604家,比新中國成立初期增長百倍以上。改革開放以來,建築業迎來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企業個數迅猛增長。2018年,全國各種類型建築業法人單位已超過120多萬家,其中有施工活動的具有建築業企業資質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達到9.5萬多家,是1952年的1539倍,年均增長11.8%

 

  在企業數量成倍增長的同時,建築業企業綜合實力也得到明顯提升:一是裝備水準更加先進。2018年,建築業企業自有施工機械設備總臺數1104.5萬台,是1982年的54.2倍,年均增長11.7%;年末自有機械設備總功率突破2.6億千瓦,是1982年的8.7倍,年均增長6.2%;年末自有機械設備凈值6246億元,是1982年的50.2倍,年均增長11.5%。二是承攬工程能力明顯增強。從簽訂合同額看,2018年,全國建築業企業簽訂工程承包合同額達到49.4萬億元,是2002年的18.5倍,年均增長20%,年均增量達2.9萬億元。三是施工能力大大提高。2018年,全國建築業企業房屋施工面積140.9億平方米,是1980年的62.8倍,年均增長11.5%,年均增量達3.6億平方米。四是企業家底更加殷實。2018年,全國建築業企業實收資本達到3.9萬億元,是1993年的48.2倍,年均增長16.8%;資産總計23.4萬億元,是1993年的62.9倍,年均增長18.0%;營業收入21.2萬億元,是1993年的66.6倍,年均增長18.3%;利潤總額0.8萬億元,是1993年的124.5倍,年均增長21.3%。五是企業資質顯著提升。2018年,全國二級及以上資質的總專包建築業企業4.4萬個,是2002年的3倍,佔全部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個數的比重為46.0%,比2002年提高12.5個百分點。六是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根據2018年美國《工程新聞紀錄》(ENR)發佈的國際承包商250強榜單,有69家中國內地企業上榜,數量已連續四年居各國首位。上榜中國企業的國際營業額佔比繼續保持全球第一位,達到了23.7%,比第二名佔比高9.8個百分點,比2017年提高2.6個百分點。上榜企業中,有3家企業進入10強,比2017年增加一家。此外,9大重點領域的10強榜單中,中國企業在8個領域榜上有名,並位居交通運輸、電力等行業榜首。

 

  三、從業人員持續增加,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領域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建築業的健康平穩發展不斷為社會提供新增就業崗位,成為穩定就業的重要力量。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建築業有組織的建築職工不到20萬人,經過30餘年的發展,1980年,建築業從業人員增加到648萬人。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深入推進,建築業從業人員加速增長。2018年,全國建築業企業年末從業人員5563萬人,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278倍,是1980年的8.6倍,19812018年年均增長5.8%;建築業年末從業人員佔全部就業人員的比重為7.2%,比1980年提高5.6個百分點。

 

  在建築業從業人員大幅增加的同時,人員素質明顯提升,建築師、高級管理人才、工程技術人才大批涌現。2018年,建築業企業工程技術人員704.7萬人,是1999年同類型人數的11.5倍,年均增長13.7%;工程技術人員佔建築業企業從業人員的比重為12.7%,比1999年提高了9.7個百分點。勞動人員素質的提高,不僅有利於建築設計水準的提升和工程品質的改進,還促進了勞動生産率的顯著提升。2018年,按建築業總産值計算的勞動生産率為37.3萬元/人,是1980年的84.3倍;每人平均房屋施工面積223.7平方米/人,是1980年的6.5倍;每人平均房屋竣工面積65.6平方米/人,年均增長3.5%

 

  四、建築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多業共同協調發展的格局已經形成

 

  新中國成立之初,建築業行業比較單一。20年來,隨著各行各業建設發展的需要,建築業行業也向縱深發展,建設內容上逐漸發展出基建、冶金、有色、煤炭、石油、化工、石化、水電、水利、機械等建築專業;建造流程上逐步向上游勘探設計和下游工程監理拓展;建設性質上形成房屋建造、土木工程、建築安裝、裝飾裝修統籌發展的局面。

 

  2018年,房屋建築業企業4.3萬個,佔全行業企業個數的45.6%,比1993年下降20.9個百分點;完成總産值14.9萬億元,佔全行業總産值的63.3%,比1993年下降2.3個百分點;從業人員3909萬人,佔全行業從業人員的70.3%,比1993年下降0.7個百分點。

 

  土木工程建築業企業2.4萬個,佔全行業企業個數的25.0%,比1993年提高9.8個百分點;完成總産值6.3萬億元,佔全行業總産值的27.0%,比1993年提高5.4個百分點;從業人員1126萬人,佔全行業從業人員的20.2%,比1993年提高1.0個百分點。

 

  建築安裝業企業1.3萬個,佔全行業企業個數的13.4%,比1993年提高3.2個百分點;完成總産值1.2萬億元,佔全行業總産值的5.1%,比1993年下降4.6個百分點;從業人員262萬人,佔全行業從業人員的4.7%,比1993年下降3.6個百分點。

 

  建築裝飾、裝修和其他建築業企業1.5萬個,佔全行業企業個數的16.0%,比1993年提高7.9個百分點;完成總産值1.1萬億元,佔全行業總産值的4.6%,比1993年提高1.5個百分點;從業人員266萬人,佔全行業從業人員的4.8%,比1993年提高3.3個百分點。

 

  五、地區結構更加均衡,東部地區仍保持明顯優勢

 

  建築業的發展與區域建設緊密相關。新中國成立之初,百業待興。上世紀50-70年代,隨著國家經濟的恢復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展,建築業在全國各地逐步發展起來。改革開放後,為充分發揮東部地區沿海的地理優勢,國家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東部地區經濟迅速崛起,地方建築業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之後,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中部地區崛起、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逐步實施,中部地區建築業企業産值規模明顯提升。

 

  2018年,東部地區建築業企業4.3萬個,佔全部建築業企業個數的45.2%;完成總産值12.6萬億元,佔全部建築業總産值的53.4%,比1982年提高14.3個百分點;從業人員2983萬人,佔全部建築業從業人員的53.6%,比1982年提高20.2個百分點。

 

  中部地區建築業企業2.2萬個,佔全部建築業企業個數的23.1%;完成總産值5.5萬億元,佔全部建築業總産值的23.4%,比1982年提高5.0個百分點;從業人員1221萬人,佔全部建築業從業人員的21.9%,比1982年提高1.1個百分點。

 

  西部地區建築業企業2.1萬個,佔全部建築業企業個數的22.1%;完成總産值4.8萬億元,佔全部建築業總産值的20.2%,比1982年下降3.3個百分點;從業人員1215萬人,佔全部建築業從業人員的21.8%,比1982年下降5.8個百分點。

 

  東北地區建築業企業9127個,佔全部建築業企業個數的9.6%;完成總産值6906億元,佔全部建築業總産值的2.9%,比1982年下降16.1個百分點;從業人員144萬人,佔全部建築業從業人員的2.6%,比1982年下降15.5個百分點。

 

  六、所有制結構趨於多元,企業活力不斷增強

 

  從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建築業企業基本是清一色的國營建築公司。改革開放後,在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指引下,建築業企業所有制呈現多元化發展,上世紀90年代初期形成了國有、集體、股份制、私營、港澳臺、外商等多種所有制形式並存的格局,並在後續發展中不斷優化,各類企業平等競爭,活力不斷增強。

 

  2018年,全國建築業企業中,國有企業3080個,佔全部建築業企業比重僅為3.2%,比1996年減少6029個,佔比下降18.8個百分點;年末從業人員428萬人,佔全部建築業企業比重為7.7%,比1996年減少428萬人,佔比下降32.6個百分點。

 

  集體建築業企業2430個,佔全部建築業企業比重為2.5%,比1996年減少2.7萬個,佔比下降67.7個百分點;年末從業人員131萬人,佔全部建築業企業比重為2.4%,比1996年減少1040萬人,佔比下降52.8個百分點。

 

  股份制建築業企業2.2萬個,佔全部建築業企業比重為23.1%,比1996年增加2萬多個,佔比提高19.2個百分點;年末從業人員1865萬人,佔全部建築業企業比重為33.5%,比1996年增加1805萬人,佔比提高30.7個百分點。

 

  私營建築業企業6.7萬個,佔全部建築業企業比重達到70.6%,比1996年增加6.7萬個,佔比提高69.3個百分點;年末從業人員3113萬人,佔全部建築業企業比重為56.0%,比1996年增加3105萬人,佔比提高55.6個百分點。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建築業走過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奮進新時代,迎接新挑戰,開啟新征程,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品質第一、效益優先,不斷推動建築業發展的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注:

[1]本文中,除增加值指標外,1992年以前數據為全民和集體所有制建築業企業數據,1993年至1995年數據為各种經濟成分的建制鎮以上建築業企業數據;1996年至2001年數據為資質等級(舊資質)四級及四級以上建築業企業數據;2002年及以後數據為所有具有資質等級的施工總承包、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數據。

  [2]建築工程部:是新中國成立之初到1970年設立的一個隸屬於國務院的部級機構,主管建築工程等工作。經過多次機構改革,2008年改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國家統計局投資司)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