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美麗鄉村養成記:葡萄架下農家樂 杏花林裏暢快遊

2019-07-23 13:23:00
來源:中新網
字號

  中新網尉犁7月19日電 (孔慶玲)“葡萄架下等著你,杏花林裏過來香。”徐徐打開新疆美麗鄉村的“畫卷”,只見,房前屋後,小小庭院經濟,以“方寸之地”推動鄉村振興;長街夜市,熱鬧杏花村裏,美食採摘帶熱民俗旅遊;家裏家外,一根繡花針,一台縫紉機,幫農村婦女們“撐起”半邊天……

  葡萄架下,庭院經濟推動鄉村振興

  在新疆庫爾勒尉犁縣城以西2公里處,有一個邊疆“模範村”。幾十年來,在村黨委書記沙吾爾芒力克的帶領下,這個過去有名的“三靠村”——吃糧靠返銷、生産靠貸款、生活靠救濟,從鹽鹼地裏踏出一條致富路。

  這個村子就是達西村。“東有華西,西有達西”,是達西村一直以來的奮鬥目標。為在鄉村致富路上實現突破,達西村又把目光瞄準了“房前屋後”的農村庭院,大力發展庭院經濟。

  勤勞的達西村村民吾買爾買提尼亞孜經營著一家名為“桃園人家”的農家樂,院門兩旁裝飾著整齊的彩色花壇圍欄,門前是挂滿果實的葡萄架長廊,一片鬱鬱蔥蔥的綠色中點綴著幾盞紅燈籠,頗具農家風情。

  買提尼亞孜2018年6月註冊開辦了這家農家樂,他和家人利用房前屋後的空地,種了一畝玉米,還修了一座拱棚,棚裏種滿了番茄、黃瓜、辣子和皮牙子等蔬菜,家裏的空余房間也打造成了民宿客房。這樣,遊客來到他們家,不僅可以品嘗烤肉串等美食,還可以體驗特色住宿。

  “有一個院落、一個葡萄架、一個板床;有養的雞和羊、一個馕坑、一片菜地和果園。” 達西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李艷鳳這樣描述該村庭院經濟的特色。

  在達西村,風情園多達36家,院內實行“四區分離”,包括生活區、種植區、養殖區和倉儲區。統一掛牌的民宿有12家,採摘園16家,遊客來了,吃住採摘都可以。

  買提尼亞孜家是庭院經濟的示範戶,2018年他們開辦民宿風情園增收了3萬元,最多的時候一次接待了80位遊客。加上承包果園、養羊、種菜和土地流轉等收入,他家2018一年的總收入達到15萬元,過著“口袋裏鼓囊囊,精神上亮堂堂”的幸福生活。

  不只達西村,阿克蘇依幹其鄉依幹其村住在“特色別墅”裏的村民們,也“眼熱”庭院經濟。

  “以前只有前半個院子開農家樂,看到鄉村振興的好政策,又投資把後院打造出來。”楓香園農家樂老闆吐爾遜沙吾提,是依幹其村第一批借著鄉村振興的東風,大力發展農家樂的人。

  57歲的吐爾遜,是一名老黨員,妻子是“三八紅旗手”,他也是村子裏的致富帶頭人。2019年,楓香園農家樂才開業兩個月,每天的平均營業額達到了五六千元。在他的帶動下,依幹其村又有多戶村民張羅起農家樂生意。

  杏花村裏,特色街區“帶熱”民俗旅遊

  新疆輪臺縣卡西比西村,有個美麗的名字——“杏花村”。每年杏花開放的季節,村子裏1100多畝的杏林宛若一片花的海洋。但今年的杏花村,“與往年不一般。”

  “今年3月31日至4月7日,我們辦了‘杏花節’,號召全鄉農民來卡西比西村擺攤。” 哈爾巴克鄉黨委副書記、鄉長艾斯卡爾買買提説,鄉里專門成立了杏花村鄉村旅遊合作社,不僅首次辦了“杏花節”,還打算開“百家園”,發展採摘;2020年還要開發魚塘,吸引遊客來垂釣。

  艾斯卡爾買買提表示,“杏花節”期間,慕名來卡西比西村一日遊的人數每天不少於1000多人。短短幾天時間,消費額達到15萬元。43個攤位中,大部分是美食攤。如今,雖然“杏花節”已過,但美食攤位的形式卻保留了下來。

  2019年5月19日,卡西比西村夜市美食一條街開業了,從最初的5戶攤位增加到現在的36戶。“杏花節”時才有的熙熙攘攘的街道,變成了每日“煙火氣息濃厚”的夜市大排檔。

  美食街就位於卡西比西村的主街上,街道一側是各式各樣的美食攤位,另一側就是攤主們乾淨整潔的庭院。村頭還有個文化大廣場,每天晚上10點,“音樂響起來,老百姓跳起來”,遊客可以一邊吃著烤串,一邊欣賞農民自己編排的特色歌舞節目。

  “夜市擺出來了,下一步要打造特色餐飲,在農戶裏面做農家樂。” 輪臺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訪惠聚”駐村工作隊隊長譚永軍表示。

  譚永軍説,通過花大力氣進行庭院改造,以前臟亂差的農民院子不見了,現在家家戶戶“門前有花,院裏有菜”。人居環境整治出來了,下一步就是發展民俗民宿旅遊。

  “未來,我們要打造方圓一公里的旅遊區。”譚永軍説,2020年計劃打造美食區、休閒區、水上樂園遊樂區等,改造一個2公里長的老河道,打上大壩,“上層養荷花,下層養魚”,遊客來了可以在水上樂園遊玩,還可以垂釣。

  兩年前的7月,在距離“杏花村”200多公里遠的達西村,惠民夜市正式開市了,烤肉、涼皮、毛豆、羊雜碎、馕、土雞(蛋)等特色産品應有盡有。當年的夜市銷售額突破40萬元。

  惠民夜市、馕商業街、風情園一條街……達西村村民在村集體帶領下,擰成一股繩,積極探索二三産業發展,2018年全村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32808元,幸福感“滿滿的”。

  把特色民俗街搞得有聲有色的,還有依幹其村。該村特色民俗街兩旁是美麗的兩層別墅,門前種滿桑樹。“以前村民以種蘋果為主,現在開始發展二三産業。村裏36戶特色別墅,爭取一戶一特色民俗,有的做餐飲、有的製作手工藝品、還有的養鴿子。” 80後的依幹其村黨支部書記艾克拜爾吐爾洪説。

  繡花針尖,手工藝合作社助女性“撐起”半邊天

  在達西村一間寬敞明亮的車間裏,傳來噠噠噠噠的縫紉機聲,十幾名女裁縫正在趕制新一批的校服,在她們身旁還有一個忙碌的身影。她就是達西祖萊婭手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32歲的祖麗胡瑪阿力甫。

  祖麗胡瑪是一位年輕漂亮的媽媽,心靈手巧的她喜歡為女兒做各式各樣的衣服,總是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她的丈夫是達西村的返鄉大學生買買提帕爾哈提,嫁入達西村後,祖麗胡瑪不甘於做一名全職家庭主婦,2016年6月,她在村集體鼓勵支援下,掛牌成立了這家合作社。

  “我們合作社主要生産經營中小學校服、刺繡産品、旅遊紀念品,像刺繡靠枕、手包、錢包等。” 別看這家合作社地兒不大,卻為達西村和附近村鎮的廣大家庭婦女提供了一展身手的機會。

  據祖麗胡瑪介紹,現在,除了28名在職婦女社員外,還有63名婦女居家工作。選擇在家裏工作,“既可以照顧好家庭,又可以實現創收。”隨著規模越來越大,合作社接到的訂單越來越多,“員工現在每個月保底工資1500元,多勞多得,最多的能拿到2500元。”

  合作社還會為社員安排免費培訓,每年為周邊的婦女安排兩次培訓,有特別遠的地方的婦女想要學習技能,她們會專程趕過去上課。這兩年已累計培訓了數百人。

  達西村有帶領姐妹們創業的祖麗胡瑪,依幹其村則有致力傳承手工刺繡工藝的努爾曼古力胡加木尼牙孜。

  依幹其村六小組的努爾曼古力和姐姐從小喜歡服裝和手工藝品製作,掌握一身專業技能的她們,還在阿克蘇市開辦了多年的職業培訓學校。2015年,努爾曼古力姐妹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依幹其村,開辦了阿克蘇地區努祖古姆民族手工藝發展有限公司,為家鄉婦女姐妹提供了一條新的就業途徑。

  努爾曼古力的公司主要經營旗袍和少數民族手工藝品等。“公司日常約有18名員工,一名熟練的工人差不多每月能掙3000元,不太熟練的工人,也能拿到1800至2000元左右。”

  從事這一行業培訓25年來,努爾曼古力帶出來的徒弟已經超過了5000人。很多農村女性在她這裡培訓“出師”後,都走上了自主創業之路。“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帶動更多婦女致富,同時更好傳承當地特色服裝文化和民族手工刺繡工藝。”努爾曼古力説。(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