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浙江:“紅船精神”聚人心 創新發展立潮頭

2019-07-20 11:38: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網北京7月19日電(記者董璐 劉廈)紅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紅船精神”的深刻內涵。

  近日,新華網記者走進浙江省嘉興市、溫州市等地,觸摸城市鄉村發展脈絡、感受百姓生活點滴變化,探尋“紅船精神”的時代意義、浙江發展的成功密碼。

  精神引領巨變 紅色村莊綻“新”顏

  走進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北團村,樹木鬱鬱蔥蔥,街道乾淨整潔、屋內窗明几淨。這個以紅色文化聞名的村莊,近年來緊扣“紅船精神”的思想內核,深挖本村特色,振興鄉村經濟,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處處洋溢著新活力和新氣象。

  在北團村社區衛生服務站,輸液室、全科診療室、計生指導室、康復指導室、健康資訊管理室等一應俱全。目前,這個服務站為全村兩千余名村民提供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指導為一體的綜合性衛生服務,已為轄區居民建立規範化健康檔案近1800份。

  柏子華是北團村的一名社區醫生,每天會接診30名至40名病人,也會定期為村民開展義診,生活充實而忙碌。他説,如今,村民們越來越重視身體健康,大病合作醫療參保率已提升到99.9%,看病花錢不再發愁,咱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了。

  在北團村,黨建工作同樣開展得如火如荼。北團村嚴抓黨員隊伍的作風建設,強化黨組織凝聚力和向心力,建立了一支黨建工作團隊,組織黨員參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等主題教育,不斷豐富黨員的組織生活。

  記者近日來到村內採訪時,一場別開生面的黨課正在黨群服務中心開講,村民們聚精會神地聽講,並不時認真記錄著。據村黨支部副書記張建紅介紹,近年來,北團村積極發揮“初心之路”黨性教育高地的引領作用,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通過“三會一課”“黨建雲平臺”“遠端教育”“北團青春黨建”“學習強國”等學習平臺和微信群,多渠道拓展廣大黨員的學習途徑和學習範圍,成效顯著。

  在海鹽縣,北團村的變化只是縮影。近年來,海鹽縣積極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紮實推進全國美麗鄉村建設標準化試點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試點工程建設,實現了標準醫務室村級全覆蓋,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村級全覆蓋,鎮文化下派員、村級專職文化管理員的“兩員”全覆蓋,給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目前,北團村自來水管網地埋工程、生活污水工程等都在加速推進。今年還將在現有基礎上建設美麗鄉村升級版,重點打造村部及周邊環境提升工程,同時繼續推進“初心之路”“黨建公園”等紅色旅遊項目,推動村莊建設再上新臺階。

  科技創新持續發力 科創新城迅速崛起

  南湖風起,紅船起航。嘉興南湖是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地,如今還成為了科技創新的沃土和産業創業的搖籃。一座充滿活力的科創新城正在迅速崛起。

  智慧服務機器人、藍芽音樂智慧燈、體感遊戲機、貼片式溫度計……走進嘉興科技城展示館,一股現代化的氣息撲面而來。這座成立於2003年的科技城是浙江省首個“引進大院名校、共建創新載體”的戰略性創新平臺,也是當地優化區域創新環境、加快産業結構提升的一項有力舉措。

  據科技城展示館館長王麗婷介紹,科技城給予創業者優渥的成長環境,為企業提供人才招募。高效審批、研發支援、成果轉化等一條龍全方位服務,孵化誕生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企業和人才。

  未來,嘉興科技城將做強以應用研發、檢驗檢測為核心的科技服務業,主攻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製造兩大主導産業,培育發展生物技術産業,打造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産業發展體系。

  在嘉興這片火熱的土地上,科技創新正不斷煥發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創新是企業的命根子”“企業要實現高品質發展,必須要有核心部件,做大做強核心技術”……在加西貝拉壓縮機有限公司總經理朱金松看來,企業是在“紅船精神”的引領下發展起來的。

  他介紹説,企業一直堅持自主創新,曾率先研發成功小型化壓縮機和變頻壓縮機,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近年來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搭建專業化研發平臺。目前年産銷壓縮機近3000萬台,産品遠銷至30多個國家和地區。

  産業融合創“新”意 海灣整治出新招

  養豬也能科技范?浙江青蓮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堅持首創精神,積極推進一二三産業融合,打造全國首個以“豬”為主題的一站式體驗地,將養豬這一傳統行業玩出了“新”花樣。

  投籃、踢球、玩套環……一場場的萌豬表演秀正在上演,場內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據負責人繆雨説,體驗地集合了萌豬表演、兒童遊樂、科普教育、餐飲購物等業態,讓消費者在體驗感受的同時,了解産業背後的故事、文化、歷史。2017年開園以來已接待遊客近30萬人次。

  産業融合新意十足令人驚嘆。而在溫州市洞頭區,一項名為藍色海灣整治項目的創新舉措也讓周邊群眾真正獲得了實惠。

  據介紹,藍色海灣整治項目主要實施海岸帶、濱海濕地和海島海域生態修復三大工程,重點突出“破堤通海、生態海堤、十里濕地、退養還海”,將通過實施一系列生態化修復工程,打造生態健康、環境優美、人島和諧、監管有效的生態島礁,加快建設“海上花園”。

  在洞頭區東岙村村主任洪求偉看來,東岙村的發展是從2016年沙灘整治開始的。“以前浪大經常會打到房子,留不住客人,旅遊業很難發展起來。”他説,自從沙灘整治修復以來,區域海洋防災減災能力顯著提升,通過實施沿海村居改造升級等系列項目,海岸線靚了,村莊美了,遊客越來越多。

  新舉措的經濟和社會效果已經顯現。東岙村每人平均年收入已經從2010年的8000多元增長到如今的兩萬多元,不少人選擇回鄉創業反哺家鄉,以這個村為核心輻射帶動的觀光旅遊帶正在形成。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