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這首青春之歌,唱了二十年

2019-07-14 15:49: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這首青春之歌,唱了二十年

  ——復旦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紮根寧夏西海固

  光明日報記者 顏維琦 曹繼軍

  寧夏回族自治區西海固地區,中國西北一塊焦渴高地,曾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

  這裡也是一群人用20年堅守釋義的“西海固”——寧夏“西”吉、上“海”復旦,感情牢“固”。幹山枯嶺裏,有復旦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紮下的粗壯的根;層巒疊嶂中,記錄下青春的身影和教育面貌的深刻變化。

  1999年,復旦大學最早響應團中央、教育部號召,遴選成立首批中國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奔赴西吉基層一線開展服務。作為全國派遣研究生支教隊員最多的高校之一,至今,復旦大學已累計選拔輸送224位支教隊員到當地9所鄉鎮中學開展扶貧助教工作,連續堅持20年定點對口支援一個點。

  “青年的人生目標會有不同,職業選擇也有差異,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才能更好實現人生價值、昇華人生境界。”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大會上向青年講起“知心話”。

  此般信念,始終閃耀在復旦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精神傳統中。“好兒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奮鬥無悔”,這群年輕人于基層土壤中接續奮鬥,在服務人民、奉獻祖國中找到人生的方向,讓青春之花綻放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

  選擇——黃土地,我們來了

  支教團有這樣一句口號:“用一年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

  跟著這句話,上海姑娘潘惜唇作為復旦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第一屆隊員來到了寧夏西吉縣。西吉,作為西海固這一世界級貧困地區代名詞中打頭的“西”,是寧夏貧困面最大、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的一個縣。這裡,離她生長和讀書的城市1800多公里。

  多年以後,回想起那段山梁溝壑間的歲月,潘惜唇寫道:“這個時代談信念的人也許不多了,但就是在惡劣的條件下,人的精神力量更會顯示出強大威力。作為志願者到貧困地區工作,我們是自願報名的。為的就是能用我們自己的知識為山區的孩子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

  在寧夏西吉縣王民中學,一張寫滿了名字的書桌被校長笑稱為“鎮校之寶”——桌子側面,有在此服務過的支教團隊員的簽名。密密的名字,講述著一個個青春片段。閃現的片段裏,有家訪路上在雪地滑倒又爬起來的身影,有帶病連軸上課的倦容,有夜色裏為畢業班講座時教室裏的燈光,更有學生們從羞澀到自信的笑容。

  7月8日,24歲的楊陳浩彤和另外兩名隊員也在這張書桌上鄭重地寫下自己的名字。儘管曾經無數次設想過這個畫面,當告別的一刻真的到來時,楊陳浩彤還是有些不知所措。和學生們在一起的快樂,奮鬥的愉悅,離別的不捨,一起湧來。

  楊陳浩彤是復旦大學2018屆經濟學院學生、第二十屆研究生支教團的隊長,在王民中學教八年級的政治、地理和電腦課程。“我常常在想,能夠加入這樣一個隊伍,在桌子上簽上我的名字,那一刻,是多麼的光榮和自豪!”在他的眼裏,這張書桌不只是記錄了一串名字,更見證了一批批復旦學子在這裡學習和鍛鍊的經歷,傳承著“團結、服務、犧牲”的復旦精神,“那不是一份名單,而是一種成長”。

  山坳裏的風吹過。在這裡,操場邊豎起的籃球架記得,新開辦的校園廣播站記得,捐建起的圖書室記得,校園裏的一草一木都記得。20年接力,一批又一批復旦學子共同築起了“復旦大學第七教學樓”——這是復旦大學本部六座教學樓之外的“知識殿堂”。

  1999年,第一批支教隊員一天三頓洋芋面,吃了整整一年,翻山越嶺去家訪還常被拒之門外。如今,不再需要拿著馬鈴薯、在地頭向做農活的家長講解讀書的意義。家訪時,楊陳浩彤聽到最多的話是,“只要孩子願意,甭管男娃女娃,我要讓他讀書去!”

  2002年,西吉三合中學實現高考“零的突破”;2014年,西吉平峰中學的朱飛考入清華大學;2018年,支教隊員教過的學生王萍走上王民中學的講臺,成了支教老師的同事……

  “有一種生活,你沒有經歷過,就不知道其中的艱辛;有一種艱辛,你沒有體會過,就不知道其中的快樂;有一種快樂,你沒有擁有過,就不知道其中的純粹。”這是第二屆支教隊員馮艾在日記裏寫下的話,也道出了支教隊員們共同的感悟:為孩子、為農村、為祖國奉獻自己微小的力量,在了解真實中國的過程中收穫成長,用行動參與扶貧攻堅的時代答卷。

  服務——在山坳裏種下希望

  2000年,支教團在西吉的第二年,北京姑娘馮艾來了,當時的她是復旦大學社政學院的學生。“面試前一天,好朋友做了我一夜的思想工作,希望我能放棄,覺得太危險、太艱苦。確實,選擇支教,在當時是少有人走的路,但在今天,服務西部、到基層就業已是很多人的選擇。”20年間的變化令馮艾感慨。變化的,不只是鄉村的外在面貌,還有人們對於教育的認識,更有青年學子的價值風尚,“我們不僅僅是社會進步的受益者、參與者,更是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引領者。”

  那時西海固,還沒有擺脫“盲目開墾-生態破壞-乾旱少雨-貧困落後”造成的惡性迴圈。女孩在家不受重視,讀到高中的少之又少,剪短髮、穿裙子都被視為“傷風敗俗”。馮艾給自己任教班級的每一位女孩送了一條裙子,“她們很開心,並且告訴我在家偷偷試過了。我想,她們和我一樣都期待夏天的到來”。

  10年後,當有人問起這群年輕人給西吉帶來了什麼改變時,當地一位教育局局長最感慨的不是援建的校園設施,也不是電腦、獎學金和中高考成績,他説:“最大的變化,一是女娃娃讀書多了,二是娃娃們的普通話説得更好了。”

  2004年夏天,8月29日,復旦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第六屆支教隊長高天第一次在西吉縣三合中學挑水。“折騰了半天才把扁擔放到肩膀上”,清瘦的高天在學生們的圍觀裏跌跌撞撞地走,路還沒走到一半,水只剩下了一半。跟在後面的學生硬是從高天肩膀上搶過扁擔——不光是心疼老師,更是心疼水。

  在高天的支教記憶中,山坳裏的三合中學,停電是每週都會發生的事,晚自習時學生們點著蠟燭看書,她在講臺點著蠟燭帶自習。若從山口看過來,整個教學樓燭光通明:“孩子們點著蠟燭,坐在他們父輩可能學習過的桌椅前,在燭光裏延續著他們人生的希望、父輩的希望、家鄉的希望。”

  2008年,三合中學門口水塔建成;2009年,三合中學有路燈了,學生終於不用在雨夜裏深一腳淺一腳地摸進教室、摸進宿舍;2010年,校園鍋爐房建成,學生們可以方便地喝上熱水,硬體設施一年年變好了。學生們的笑容更加燦爛自信,學校文藝演出時,一群女孩子穿著復旦的校名T恤,穿著來自上海的愛心牛仔褲,在黃土坡上的操場跳起街舞。

  在三合中學,所有的教室都陸續改建重修,唯獨一間屋子沒有動。那是歷屆支教隊員的小廚房,校長特意保留下的。小廚房的一面墻上,畫著一棵樹,上面印滿了隊員們的手掌印,五彩斑斕,就像大樹開出的花、結出的果——這是他們來過的證明,也是他們激勵後來者的方式。

  接力——愛國是青春的底色

  阿卜杜米吉提艾麥提,復旦大學藥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一年前,這位來自新疆的維吾爾族學生成為第20屆研支團成員,來到西吉縣將臺中學,教七年級兩個班的英語課。學生們親切地稱他“阿卜老師”。

  一年前的阿卜正在實驗室裏忙著碩士課題,看到輔導員老師發來的支教團補招成員的資訊,內心一下子被點燃了。“我是在西部土生土長的孩子,深深了解那片土地需要什麼。”得到導師允許後,他便第一時間去報名,通過層層選拔和考核,加入了支教團。

  這一年,他認真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努力和孩子們打成一片,工作之餘,和夥伴們一起家訪,加深對每個學生的了解,阿卜很快成為學生信賴的大朋友,還在學校組建起兩支男生足球隊和一支女生足球隊,當上了“孩子王”。

  這些山裏的孩子幾乎沒有接觸過足球,但半年訓練下來都興趣濃厚。阿卜還發現,孩子們球技不斷提高的同時,也找到了自身價值所在。班裏一位男生因為成績不好一直頗受冷落,自從加入足球隊當上小隊長後,把隊員的訓練帶得有板有眼,上課也好好聽講了,作業也按時完成了,面對老師交代的任務也是使命必達。

  “任何孩子只要找到了合適的教育引導方法,都是可以産生變化的。希望足球為他們拓展一個更有想像力的未來。”作為足球隊的發起人和教練,這個意外收穫讓阿卜很受鼓舞,“我是一名幸運的孩子,15歲那年初中畢業,享受到黨和國家的好政策,離開家鄉來到內地求學。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願以熱情和認真對待每一項工作,以實際行動為國家的繁榮強盛作出一份貢獻。”

  不只是寧夏西海固,這些年,從貴州息烽,到新疆拜城、雲南永平,都留下了復旦學子支教和扶貧服務的足跡。新疆女孩熱依汗是復旦大學第15屆支教團的一員,在新疆拜城二中的一年支教生活改變了她的人生規劃。喜歡上海、想要留在上海工作的念頭,變成了毅然決然回家鄉。“我一個人做不了太大改變,但是每個人做出一點點努力,十年二十年後,當我們成為主力軍的時候,日積月累的效果就顯現出來了。”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的支教隊員始終堅持奮鬥在艱苦的農村一線,堅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播灑愛與希望,支教隊員們在紮根基層、戰勝困難、經受磨礪的過程中也收穫了人生的閱歷,錘鍊了意志品質,譜寫了無悔的青春之歌。”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説,復旦研支團20年的奮鬥,彰顯了當代青年愛國奉獻、服務人民的人生底色,紮根基層、艱苦奮鬥的優秀品格,勇於擔當、追求卓越的價值取向。

  七月,西海固的千溝萬壑,綠意滿眼。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這一群年輕人,用一年的時間,接力奮鬥,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這一年不長的時間,改變了他人也成就了自己,他們在思考,如何讓人生過得更有意義,並且勇於為此不斷挑戰與突破自我,讓青春的足跡和時代的進程重疊。他們相信,只要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幹勁兒,只要有勇於擔當、追求卓越的決心,總有一天,希望的種子會在祖國西部廣袤的土地上綻放出燦爛的花海。

  《光明日報》( 2019年07月14日 01版)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