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退耕還林還草改變的不只是山水

2019-07-13 10:04: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環保筆談】

  光明日報記者 楊舒

  2014年再啟征程的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見證了中國人民齊心協力、共築綠色夢想的堅定決心和意志。

  如今,放眼大江南北,退耕還林還草將渾善達克沙地南緣的內蒙古多倫縣變成青草綠樹的美麗畫卷,讓南水北調中線源頭——丹江口水庫兩岸的森林得以修復,給三峽工程大壩庫區建起一道強大的生態屏障,為西南部裸露的石漠化地區披上了綠衣裳……在華夏大地生態環境顯著好轉的背後,是一場生態文明理念和發展觀的深刻變革。

  退耕前,盲目的毀林開墾和陡坡地、沙化地耕種,給我國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使得洪澇、乾旱、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頻頻發生,國家的生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困境中,人們開始認識到:犧牲生態換生存,其結果是連生存也保不住——這就是違背自然法則的惡果。此時,退耕還林還草的戰略決策,讓人們得以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樹上山,糧下川,羊進圈,該種糧食的地方種糧食,該種草的地方種草,該種樹的地方種樹”,退耕還林還草通過這些“退”和“還”的方式,將人類欠下的生態賬補償給自然,將“舍得”這一古老的中國智慧巧妙運用於調整人與自然的關係中,由過去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轉變為順應自然、尊重自然和保護自然。

  回望退耕伊始,人們擔心退耕會導致糧食減少,進而威脅到糧食安全。然而,從農業耕种經驗來看,坡耕地和沙化地耕種困難,産量低而不穩。退耕還林的實踐則表明,由於生態環境和生産條件的改善,退耕地區糧食單産水準的提高足以抵補退耕地産量的減少。近年來,全國糧食産量持續增長,西部退耕還林比較多的省份糧食總産非但沒有減少,有的還增加了。可見,退耕還林還草改善了生態環境,促進了林茂糧豐,助力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裏。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生態建設工程,退耕還林還草也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解決全球生態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成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態建設、認真履行國際公約的標誌性工程,受到國際社會的一致好評,美國、歐盟、日本、澳大利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紛紛對我國的退耕還林工程給予高度評價。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格蕾琴戴利通過深入研究指出,退耕還林是一個極大的創新項目,中國對退耕還林的大力投入現在開始收穫果實,它解決了兩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保護環境,同時引導産業轉型,為農村極端貧困人口提供致富機遇。她認為,退耕還林已經在中國取得了顯而易見的成效,其他國家應重視並學習中國的經驗,將中國當成一面鏡子。

  長期跟蹤中國退耕還林還草的美國北卡羅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宋從和教授等專家的研究也表明,“退耕還林還草成功地實現了土地利用的轉化和保護,對農村居民的生計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是深受中國老百姓支援的項目”,從“要我退,要我護”到“我要退、我要護”,生態文明理念得以深入人心。

  退耕還林還草,改變的不只是山水。它所帶來的轉變,從生態開始,席捲了人們的思想、生産和生活的各個領域,更吸引著世界的目光。如今,人們從退耕還林還草中品嘗到“滿山儘是聚寶盆”的生態紅利,昔日的貧困與荒涼漸行漸遠,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諦,一個更綠更美、生機盎然的美麗中國正呈現在世人面前。

  《光明日報》( 2019年07月13日 05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