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邊疆黨旗紅】天山冰雪牧道引路人——黨員努爾江的“初心”

2019-07-03 10:56:00
來源:上觀新聞
字號

 

  在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四師七十八團,生活著一群哈薩克族牧民,畜牧業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産業和主要經濟來源。每年11月前後,為躲避寒冬,牧民要攜帶牲畜轉場到100多公里外的草場。然而這一路並不容易,由於戰線長、路途險,團場在“冬窩子”必經之路上設立一些牧點,他們稱之為“點家”,哈薩克族黨員努爾江吾任太的家就是“點家”之一。

  1/18在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四師七十八團,生活著一群哈薩克族牧民,畜牧業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産業和主要經濟來源,為保證牲畜的成長和繁殖,牧民們世世代代隨季節變化而轉移草場放牧,被稱為世界上搬家最勤的民族。每年11月前後,為躲避寒冬,及時為牲畜提供優質牧草,哈薩克族牧民攜帶自家牲畜轉場到位於團部東南部100多公里外的博孜阿德爾冬草場,這裡是七十八團最好的天然冬草場,可利用草地120萬畝,哈薩克族人稱它為“冬窩子”。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2/18然而,去往“冬窩子”的路並不容易,途中要翻越海拔近4000米的冰大坂。冰大坂上有厚厚的冰層,終年積雪不化;沒有路標行進艱難,一次轉場時間最長要一週,還要隨時面臨狂風、雪崩的威脅。由於戰線長、路途險,團場在“冬窩子”必經之路上設立一些牧點,他們稱之為“點家”,為往來牧民和牲畜提供接待、暫住並保護草場。哈薩克族黨員努爾江吾任太的家就是“點家”之一,他的家在團部以南60公里、海拔2300多米大山深處的阿尕西庫拉,被過往牧民稱為高山牧道上補充給養的“兵站”,努爾江就是“兵站”裏的“保護神”。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3/18從上世紀70年代起,努爾江父親吾任太熱汗拜響應團黨委號召,來到大山深處的阿尕西庫拉為連隊“看點”。1983年,年僅10歲的努爾江跟隨父親生活在這裡。1990年,努爾江開始接觸“點家”工作。1992年,由於身體原因,吾任太退休。“點家”離不開“看點人”,連隊先後安排四任“看點人”,深山的寂寞、工作環境的惡劣、工作內容的艱難,讓他們最長不超過半年就相繼離開,連隊為“看點人”人選一籌莫展。此時,努爾江提出要接父親的班,吾任太只有心疼,“真的太苦了!” 山上生活艱苦,不通電,只能靠太陽能發電;沒有自來水,只靠山水、泉水,甚至將冰化成水使用,“但我告訴他,你既然選擇留下,這麼多年攢下的口碑,不能在你這裡丟了,再辛苦都要堅持,不能辜負組織的期望,你要更好的為牧民們服務!”吾任太説。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4/181993年,努爾江正式成為“點家”負責人。26年來,努爾江堅守高山牧道,守護一方轉場牧民和牲畜的安全。1996年,努爾江成為團場正式職工。每年轉場前,他總是第一個來到“點家”,冒著生命危險在冰大坂踏雪開路,樹立路標,為過往的牧民和牲畜指引前行方向;牧民和牲畜遇到危險,他會第一時間出現救他們于危難;無論多晚,有牧民來投宿,他和妻子都會熱情起身燒茶做飯,用最好的草料供他們的牲畜食用;牧民的牲畜掉隊了,他用自家優質草料餵養並如數奉還;牧民糧草短缺,他免費提供不收分毫……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5/18“好人”,是牧民們對努爾江的評價,這些無償付出的背後,除了團場每年補貼的5000元,努爾江不知道已經“搭進去”多少,“看到牧民們安全轉場,我心裏就高興。他們感謝我,我心裏就踏實。”努爾江説。金錢上的付出對於努爾江來説已是家常便飯,而時刻面臨的危險讓他記憶猶新。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6/182008年11月,地方牧民提前轉場時發生雪崩,牧民的80隻羊和2頭牛全部被埋在雪中,努爾江得知消息立刻組織人員前往營救,最終挖出一些活畜,為牧民減輕經濟壓力。2012年,冰大坂暴風雪頻發,開路工作異常艱難。12月15日深夜,兩個牧民騎著的馬突然陷進雪窩中拉不出來,此地海拔3850米,氣溫零下30多度。山高寒冷,深夜還有狼群出沒,馬匹面臨諸多危險,“馬主人提出要留下,可我擔心他們半夜看馬不小心睡過去就會凍死,我在這兒這麼多年,比他們有經驗。”努爾江決定,讓牧民們騎自己的馬回“點家”休息,他留下來看護馬匹。他把留下的皮大衣和皮枕披到馬身上給馬保暖,為防止自己身體被凍僵,他一晚上不停地來回活動探路,整夜未合眼。幸運的是,馬匹最終被救了出來。供圖/劉建 賽力克波力庫萬德克

  7/18“我看不得牧民們的牲畜遭遇危險,這些牲畜對他們來説幾乎是經濟來源的全部。”努爾江説。這樣的危險和援救經歷過多少次,努爾江已記不清了。有人粗略統計過,26年來,努爾江用自己的雙腳踏雪開路上萬公里,被他救出的牲畜50000余頭(只),經過他這裡的牧民達2000多人次。努爾江得到了牧民們的信賴,有他在,牧民們就安心,遠遠地看到努爾江家的房子,心裏就覺得踏實和溫暖。供圖/劉建 賽力克波力庫萬德克

  8/18努爾江剛結婚時家裏一窮二白,但他和妻子勤勞能幹,借助團場出臺的各種優惠政策,日子很快有了起色。目前,努爾江家有存欄牲畜800頭(只),年收入10萬元左右,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戶。但他心裏始終放不下那些有困難的人,無論是本團連隊的牧工,還是附近鄉村的牧民和林場的工人,誰家有困難,努爾江知道後總會想方設法的幫助。艾爾坎艾外爾汗和別格孜牙布拉汗夫婦住在努爾江家隔壁,以前家裏只有兩間土房,面積很小,住著一家四口人。艾爾坎天生言語殘疾,工作不好找。家裏牲畜只有一頭牛,兩三隻羊。經濟來源靠幾隻牲畜繁殖賣錢和低保。他們的小兒子患有言語殘疾,為給孩子治病花了不少錢,更是雪上加霜。努爾江得知消息後,便逢年過節送去幾百塊錢,平時還送去麵粉和清油,緩解艾爾坎一家生活窘境。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9/18隨著艾爾坎兩個兒子長大,家中兩間房已不夠用,2015年的一天,艾爾坎和兒子交流説想再蓋兩間房時,恰巧被努爾江聽到。可是一年後,房子仍然沒動靜,努爾江覺得是家裏有困難了。2016年,努爾江組織了6個黨員一起去艾爾坎家裏幫忙,大家各自帶來工具,開來卡車拉土、運石頭……從挖地基,搬石頭、搬水泥、和泥巴、砌墻,幾個人幹了5天,兩間磚瓦房蓋起來了,而艾爾坎一家只提供磚塊,其他由黨員們分擔。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10/18“我們真的太感謝他了!”別格孜牙説,“他不僅物質上提供幫助,還提供養殖技術。”為了避免養成“等、靠、要”的思想,努爾江將自家的種牛拿來給艾爾坎一家,並教給他們如何養殖。在努爾江的幫助下,艾爾坎家現在有12頭牛,10幾隻羊,偶爾賣賣牲畜會有一筆不錯的收入;艾爾坎退休了,每個月有3000塊錢的工資;大兒子就業了,有了固定收入……“家裏條件已經很好了,我們沒有過多的追求,溫飽是一點問題都沒有。”別格孜牙説。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11/18“我是從貧窮走過來的,我看不慣、看不得別人受窮。”努爾江説。多年來,努爾江堅持為貧困群眾提供幫扶,除了給予資金資助,還定期送去麵粉、清油,從不求回報。當問及努爾江記不記得自己幫過多少人時,努爾江笑笑搖搖頭,“他們過得好就夠了!”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12/181993年,努爾江和妻子奴爾加馬爾加巴西結婚,“結婚這麼多年,努爾江在家沒待多久,轉場時他帶著牧民開路,夏天就出去幫人家放牧。”奴爾加馬爾説,“我最大的嚮往就是回到營區的家,能在一起多待一會兒。”多年來,努爾江夫妻倆一起,經營著“點家”。因為親眼見過牧民因未及時轉出來被凍死、凍傷,甚至截肢……每當轉場時期努爾江外出,她都後怕,但只能在家祈禱他平安回來,“到現在為止都還好,他活著!”奴爾加馬爾説。努爾江的大女兒唐怒努爾江今年高考,爸爸對唐怒的影響很大,“爸爸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是我的男神!他常教導我,要幫助別人,先苦後甜。我現在在班裏,有同學需要幫助,我會第一個去幫助他。”從誤解、埋怨到理解、支援,家人的態度並未動搖努爾江的初心,為牧民服務,看著牧民安全轉場,一個共産黨員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他身上體現著。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13/18小時候因為家裏窮,兄妹多,身為長兄的努爾江沒有繼續讀書,這成為了他一塊心病,“我就希望我的孩子能多讀書,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努爾江説。“我小時候讀書少,現在我條件好了,更看不得娃娃因為家庭貧困而輟學!”2014年開始,努爾江每年拿出1萬元資助七十八團學校貧困學生。供圖/劉建 賽力克波力庫萬德克

  14/18漢族小夥兒王鎮江是受資助學生裏家庭條件最差的,全家從甘肅搬來,爸爸種一點地,母親患病需每天化療,家裏只有兩間小平房,家庭拮據。但王鎮江成績優異,班級前三名,為人謙遜有禮貌。努爾江見到王鎮江時,伸手比劃著身高,原來資助伊始,王鎮江還是個身高只有1.55米的小孩子,而現在他已經1.8米,甚至超過了努爾江。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15/18今年13歲的維吾爾族姑娘巴哈提努居馬洪是受資助學生之一,因為家裏貧困,穿的衣服經常是爛的,更不知道什麼時候自己就不能再讀書了。“努爾江叔叔就像父親一樣特別慈祥,不僅送來錢、書包、文具,還告訴我一定好好讀書,做想做的工作。以前我學習不是很好,但現在學習進步特別大,以前不知道能不能完成學業,但現在我想考上大學!”略顯靦腆的巴哈提努説。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16/18“2013年努爾江找到學校提出想捐資助學的想法,他説我想資助10個學生,每人1000元/年,一直到他們完成義務制教育。2014年,捐助正式開始,到現在已經六年了。”七十八團學校校長余國立説。努爾江捐助的10人是多民族的“小集體”,有哈薩克族5人,維吾爾族2人,漢族3人,“有了努爾江的資助,這些孩子們可以安心讀書了!”余國立説。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17/18提到為何加入中國共産黨,努爾江説,是受了轉場途中認識的老黨員的影響。“牧民轉場途中認識了很多老黨員,他們始終衝在隊伍最前面,我看在眼裏。要知道最前面負責開路的是最困難的,時刻面臨危險,一般人都不願意做。但這些有黨員身份的人始終走在最前頭,不喊累,不怨天尤人。”努爾江説,“我開始向這些老黨員學習,慢慢意識到我也要加入中國共産黨,我也要像他們一樣更好地服務群眾。”成為黨員前,努爾江出於良心服務群眾;成為黨員後,為轉場牧工和老百姓服務的意識更強,這也成為了努爾江肩上的責任和初心。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18/18努爾江的奉獻精神得到認可,2008年,努爾江獲四師勞模;2009年獲兵團勞模,2010年獲全國勞模,2011年獲新中國屯墾戍邊100位感動兵團人物……而努爾江仍舊是那個皮膚黝黑、身板硬朗、淳樸憨厚的哈薩克族“看點人”。提及未來,努爾江表示,他會更好地做好自己,同時帶領周邊的黨員、群眾脫貧致富。“我是一名黨員,我會堅持自己的初心。在兵團,軍墾人的精神我牢記心中,紀律嚴明、艱苦奮鬥、不怕苦不怕累,我會將這些精神傳承下去。”努爾江説。(圖片/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文字/中國網記者 吳佳潼)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