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暴雪中一個“保命”饅頭 讓他在天山腳下守墓34年

2019-05-28 15:08: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陳俊貴曾是解放軍基建工程兵部隊的一名戰士,復員後,他重返天山,守護著烈士陵園的168位犧牲戰友,併為38位犧牲戰友找到了家屬。他為什麼要這麼做?這要從幾十年前的一個饅頭説起。

  執行任務遇暴雪 班長讓出“活命”饅頭

  陳俊貴17歲參軍,1979年跟隨解放軍基建工程兵部隊前往新疆,修建獨庫公路。那裏人跡罕至。戰士們一年四季與山、戈壁、白雪為伴。

  1980年4月的一次任務改變了陳俊貴的一生。班長鄭林書、副班長羅強、老兵陳衛星和18歲的新兵陳俊貴,前去完成送信的緊急任務。90公里山路,計劃一天一夜走完。不想暴雪驟降,越來越厚的積雪甚至讓走路變得困難,最後只能爬著前進。

  兩天兩夜後,班長鄭林書拿出了最後一個被凍得硬邦邦的饅頭。“我和副班長羅強是黨員,陳衛星是老兵,這個饅頭給陳俊貴吃!”

  大家都清楚這個“活命”饅頭的意義。“如果這次你能活著出去,請你到湖北老家看看我的父母……”幾個小時後,體力不支的班長一頭扎倒在雪裏,犧牲時年僅24歲。

  △班長鄭林書

  那一天,伴隨著無盡的絕望與疲憊,3位戰士全部昏了過去。

  當陳俊貴醒來時,已經躺在了牧民的家裏。他和陳衛星活了下來,副班長羅強亦不幸犧牲。

  無情的風雪見證了催人淚下的情誼,茫茫天山留下了年輕的生命,留下了甘於奉獻的英魂。

  天山腳下守墓幾十年 找到38位犧牲戰友家屬

  陳俊貴在醫院住了3年多才康復,被診斷為二級甲等傷殘。復員後他過著安穩的生活,然而沒有找到班長的父母,沒有實現班長的臨終囑託,他心中總有不安。

  於是,他和妻子帶著7個月大的兒子踏上了前往新疆的列車。班長的墓前已是荒草叢生。“班長,我回來陪著你了!”

  一家人開荒種地,度日維艱。喝雪水,吃凍菜,就這麼守護在天山腳下。一邊打聽班長家人的下落。

  在守墓的第二十年,陳俊貴終於找到了班長老家的線索,然而他來晚了,班長的母親于2003年過世。

  再次重返天山,他決心要替那些曾經在這裡默默付出、犧牲的戰士們尋找家人,因為風沙、暴雪等惡劣、艱苦的環境,當年很多工程兵戰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而他們的親人還沒有被找到。

  在喬爾瑪烈士陵園,埋葬著168位犧牲戰士,為他們找到家人,成為了陳俊貴畢生的使命。他努力找到了38位犧牲戰友的家屬。

  他的兒子是天山公路的第二代修路人,退伍後也成為了烈士陵園的第二代守墓人。

  天山公路 每3公里就掩埋著一個英烈的忠魂

  在《等著我》節目現場,愛心尋人團幫助陳俊貴找到了7位犧牲戰友的家屬。

  情感的迸發,激動難掩的淚水。犧牲戰士羅運書92歲高齡的老父親,緊握著陳俊貴的手,感謝他多年來的守護。陳俊貴説:“我替您兒子給您敬個禮!”

  34年裏,陳俊貴守護著168位犧牲戰友,守候著基建工程兵用青春和生命鑄就的國防公路事業的光榮歷史。

  500多公里的天山公路,每3公里就掩埋著一個英烈的忠魂。

  這座巍峨大山的風雪下掩埋一個個為新中國建設奉獻一生的傳奇故事。

  天山路險,阻擋不了英勇無畏的意志。

  一生守候,只為銘記刻骨的生死恩情。

  這些為了共和國付出了青春和生命的最可愛的人,我們要永遠記住他們。

  我們一起尋找!

  ▽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