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疆:鄉村振興的腳步多麼堅定

2019-07-02 21:20: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推動高品質發展調研行】

  六月的新疆綠樹成蔭,鮮花盛開。走進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米糧泉鄉,如同走進如詩如畫的綠色田園:四通八達的柏油路在一排排金葉榆的裝點下分外美麗,法國梧桐、紅葉海棠等優質景觀樹木交相輝映,村民們房前屋後栽滿各色鮮花。放眼望去,水邊碧波盪漾,田野鬱鬱蔥蔥,農家鮮花環繞,一派美麗鄉村的新氣象。

  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薩爾縣新地鄉小分子村,村民任學武自豪地説:“村裏的事由村民自己決定,村民的家園由村民自己管理,這種當家做主的感覺真好。”任學武的自豪感來源於小分子村在黨支部的帶領下實行的“四會管村”制度,村民在鄉村振興之路上越發充滿自信和幹勁。

  2018年年底出臺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明確提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解決好“三農”問題對確保實現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具有特殊重要性。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新疆的現代化,沒有農村的和諧穩定,就沒有新疆的和諧穩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新疆社會主要矛盾、實現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和“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

  科技興農提升綜合生産水準

  “遠方的客人快下馬,請你嘗塊哈密瓜……”這首民歌唱得很甜,比歌聲更甜的是享譽全國的哈密瓜。作為哈密瓜的原産地,這裡的哈密瓜種植技術早已從過去的人工栽培、管理,發展到如今的機械化栽培、高科技管理。哈密瓜的推廣和行銷也從過去的等客商、靠吆喝發展到現在的網際網路訂單式。

  在哈密市伊州區南湖鄉和伊吾縣淖毛湖鎮,萬畝精品哈密瓜基地全部採取網際網路+智慧農業的方式種植:在瓜園周邊安裝溯源平臺、探頭感測器、視頻監控平臺,對精品哈密瓜的生産過程可進行實地監控。距離再遠的消費者也可通過網路,實時監控哈密瓜的管理過程和生長情況,消費者能吃上放心的哈密瓜,也提升了哈密瓜的品牌價值和效益。為切實提高哈密瓜的品質和産量,政府為瓜農提供系統的培訓,並派技術人員跟蹤服務,要求瓜農嚴格按照指定的操作規程來栽培和管理,必須達到精品哈密瓜的要求。

  南湖鄉精品哈密瓜基地裏,賽買提巴斯提説,他從小跟父親學習種植哈密瓜,懂得父親平地、挖溝、播種、澆水的辛苦,更為高科技節水、機械化種植和無人機植保令勞動強度減少,産量提高而興奮。“以前哈密瓜熟了,都是等客商到瓜地來談買賣,現在不用等客商來,通過網際網路賣瓜,年年供不應求。”

  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一片茫茫戈壁,經過哈密市政府的規劃和整合,如今已成為現代科技與農業深度融合的樣板。佔地14萬畝的哈密市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採取了高科技節水、機械化種植采收、無人機植保等多種方式,打造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相結合,新農村建設和高科技農業建設相結合,提質增效和有機環保相結合的産業模式,讓更多農民嘗到了甜頭。

  魏智慧是哈密市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新農民特色農業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他採用現代科技和機械化技術種植棉花,取得了驕人成績。從棉花播種、鋪膜、打藥到采收,他全部採用北斗導航、無人機植保和機械技術,效率和産量都得到了提高。如今他的合作社吸納社員160人,服務農戶800余戶,産值達1900萬元。

  建設生態宜居鄉村打造“詩畫村莊”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米糧泉鄉阿頓巴村村民路翠蓮笑著説:“前年村裏的路就修好了,路邊種滿了各色花,天黑了路燈也很亮,外地的遊客常來村裏遊玩。我們現在生活的村莊像花園,太美了。”

  米糧泉鄉位於伊犁河南岸,距離伊寧市14公里,坐擁4000余畝次生林生態濕地,氣候溫和,環境十分優美。憑藉背倚天山、北臨伊犁河的區位優勢,米糧泉鄉形成依山傍水的生態格局。他們積極發展休閒觀光采摘農業,建成休閒採摘大棚204座,種植面積達320畝。

  馬扎提別克阿吉別克已經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新源縣那拉提草原生活了50個年頭。2005年,他和妻子扎的兩頂帳篷在草原的一次比賽上獲得一等獎,這讓他們鼓起幹勁,吃起了“旅遊飯”。

  那拉提草原的旅遊發展一天比一天快,吃“旅遊飯”不再是國道邊擺攤、氈房裏歇腳。2018年7月,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首家旅遊民宿專業合作社——新源縣那拉提鎮阿爾善村旅遊民宿合作社成立了,馬扎提別克阿吉別克與30多位牧民加入其中。每個民宿點統一標準、統一定價、統一宣傳推介,旅遊業從粗放型、零散型向規範化、集約化轉變。

  如今來馬扎提別克阿吉別克家住宿的遊客,80%都是網上訂房。餐桌上也由過去單一的馕和奶茶變成了更為豐富的食材。房間裏,天然氣、淋浴房、抽水馬桶和網際網路一應俱全。每次有客人來,馬扎提別克阿吉別克總要和客人談起家裏的馬鞍。他摩挲著古舊的馬鞍説:“馬鞍是父親做的,有100多年的歷史了,那時候去草原的山上沒有路,爸爸和我騎馬接遊客一直用它。現在路修好了,父親的這個馬鞍子也可以歇息了。”

  村民們有了話語權和監督權

  “上個月村集體的這筆錢為什麼要用到這裡?”6月1日,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薩爾縣小分子村村委會會議室內,村務監督委員們正在對村裏上個月的財務支出情況進行審核,對有疑問的款項,他們會刨根問底詢問村幹部。

  村民任學武説:“村務監督委員是我們村民選出來的代表,對村‘兩委’班子的工作進行全方位監督,發現問題可以直接向鄉鎮黨委和政府反映。”

  村黨支部副書記張建成介紹,2018年,村黨支部在村委會、村代會兩個組織的基礎上又組建了村務監督委員會,形成“四會管村”模式:黨支部委員會統領;村代會定事,凡村級重大事項必須召開村民代表會,表決通過方可實施;村委會辦事,負責村務管理及服務工作;村務監督委員會行使監督權。

  自實施“四會管村”制度以來,小分子村的村民參與村務的意識不斷增強。任學武説:“現在,從選村幹部到村裏的各項事務,凡事都要聽村民的意見,由我們投票決定。村裏的每筆錢花在什麼地方,村務監督委員會會幫我們把關。所以大家都願意積極參與鄉村建設,也對村‘兩委’班子更加信任了。”

  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涼州戶鎮西涼州戶村把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作為推進村民自治的重要抓手。2018年10月以來,西涼州戶村啟動了農村集體土地清理工作,這項紛繁複雜的工作關乎全村人的利益。

  但西涼州戶村清理過程沒有出現爭吵的情況,清理完成後村民氣更順了。“因為我們嚴格執行村黨支部會議提議、村‘兩委’會議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決議的程式,並向全村人公開決議和實施結果,確保村民能參與、敢監督,提升了村民的滿意度和獲得感。現在村集體土地被收了回來,村集體經濟壯大了,村民們的心也更齊了。”西涼州戶村黨支部書記韓衛東説。

  昌吉回族自治州各村級黨組織領導並推動村民自治組織“大顯身手”,使村級決策順應民意,減少了村級糾紛,增強了群眾對黨組織的向心力,使村民的事村民自己決定、村民的家園村民自己管理,激發出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鄉村振興的腳步邁得堅定紮實。(記者 王瑟)

  《光明日報》( 2019年07月02日 01版)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