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那些事兒】上海垃圾分類引全球“圍觀”:中國經驗具有世界意義

2019-07-02 18:54:00
來源:中國日報網
字號

  “你是什麼垃圾?” 這兩天,這句話不再是一句罵人的話,而成了上海人見面時的寒暄之語。

7月1日,回收員李明哲(右)與同事羅奇(左)在居民家中回收可回收物。 當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它被稱為“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措施”,個人或單位未按規定分類投放垃圾的,都將面臨處罰。

  近年來,從包圍城市的垃圾山到海上的“垃圾島”,全球垃圾問題日益嚴峻,令人觸目驚心。如何處理垃圾、對垃圾進行回收再利用,已成為擺在人類面前的一項迫切任務。境外媒體認為,作為中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此次以如此大的決心和力度開展垃圾分類工作,不只對中國老百姓而且對全世界都將産生積極影響。

  人們的生活習慣正被改變

  垃圾分類強制時代第一天,上海人還好嗎?

一名網友在微博曬照:一桌海鮮家常菜的垃圾分類。

  7月1日晚9點,香港《南華早報》的記者在上海市中心徐家匯一個垃圾收集站附近看到了這樣一幕。一名男子先把一兜腐爛的水果倒入了一個垃圾箱中,然後把塑膠袋扔到了另一個垃圾箱中。與此同時,他咕噥了一句:“這真是太麻煩了”。

  正所謂知易行難,很多上海人還在慢慢適應節奏。

  其實,上海市已經就垃圾分類進行了廣泛宣傳,並採取了諸多措施指導居民正確投放垃圾。

  美國彭博社6月30日報道稱,從7月1日開始,上海市將要求居民和企業將垃圾和可回收物裝進不同的垃圾桶。這項任務非常艱巨,上海每年産生900多萬噸垃圾。為此,從社交媒體到當地甚至全國報紙,上海利用各種宣傳手段向居民解釋如何以及為何需要這麼做。

  報道指出,如今,垃圾分類新規已成為了熱門話題,在促使人們認真思考並討論垃圾分類問題的同時,也敦促人們改變生活習慣。

  “由於在單位附近沒有找到有害垃圾箱,我的女兒昨天從她的單位拿回了一盒過期藥,扔到了我們家附近的垃圾站,”上海一名居民對《南華早報》的記者説。

  “垃圾分類是一個國家軟實力”

  《南華早報》還認為,上海此次執行"最嚴垃圾分類",為一些行業和從業者帶來了商機。

  同濟大學迴圈經濟研究所所長杜煥正對該報表示,垃圾分類對中國的回收行業至關重要。

  “如果沒有適當的分類,很多可以回收的垃圾都會被燒掉,這很可惜,”他説。 “經過分類,那些適合儲存和運輸的廢物就可以回收利用了。”

《南華早報》網站報道截圖

  據官方統計數據,上海的垃圾處理廠每天處理19300噸幹垃圾(Residual Waste)和5050噸廚余垃圾。相比之下,目前每天只收集3300噸可回收垃圾。

  垃圾箱製造商也從垃圾分類新規中看到了商機。

  報道稱,家用小型分類垃圾箱的需求和價格在購物網站上大漲。垃圾箱製造商還在開發智慧型號以滿足新的需求。

  報道解釋稱,上海一些社區正在部署智慧垃圾箱,居民需輸入他們的房屋號碼登錄才能使用。這些垃圾箱還配備了“大數據分析系統”,記錄居民是否積極參與了垃圾分類,以方便社區管理。

  杜煥正表示,垃圾分類不僅事關商業機會。“垃圾分類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過去,中國人出國旅遊,但他們隨意扔垃圾,”他説,這影響了我們的國際聲譽。

  杜煥正還補充説:“這也與13億人的健康有關,因為目前的垃圾處理方法——填埋燃燒——對環境不友好。”

  中國經驗十分關鍵

  其實,如何處理成山的垃圾並不只是中國面臨的難題。美國彭博社網站6月30日報道稱,從2018年起到2050年,人類製造垃圾的速度預計將是人口增長速度的兩倍多。

美國彭博社網站報道截圖

  而且,全球垃圾回收業也面臨著轉型升級。報道稱,在全球大部分地區,推動著回收業的是利益而非環保關切,在很大程度上,廢物的迴圈利用是由拾荒者完成的。但隨著生活水準的改善,職業拾荒人越來越少,他們有了其他的工作選擇。

  報道認為,由於未來一段時間,全球垃圾增量大部分來自發展中國家,因此這些國家能否建立正式的回收系統,對於處理全球垃圾並最大限度地減少其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後果至關重要。而作為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在這方面的經驗將十分關鍵。

  報道指出,早在2000年,中國就預見到了垃圾回收業面臨的困境,並開始嘗試推進垃圾分類工作。2017年,中國國務院宣佈了一項在中國主要城市促進“垃圾分類”的計劃。過去兩年來,已有多個城市展開試點。而此次上海推出的垃圾分類新規,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廣泛的垃圾回收計劃。

  報道進一步指出,垃圾回收這項工作任重道遠。即使垃圾適當分類,上海和中國其他城市仍需建造更多必要的基礎設施來處理這些垃圾,這需要多年時間和數十億美元的投入。但是,上海的嘗試已令居民在社交媒體上、小區裏和家中思考並討論垃圾分類,這本身就是巨大進步。這給其他發展中國家上了一課:打造現代垃圾管理體系首先要培養公眾意識,使他們認識到垃圾回收是全體公民的責任。上海的新計劃完全可以成為一個範例。

  正如資深的環保主義者陳立文(音)在接受《南華早報》採訪時所説: “與美國,日本等相比,中國在垃圾分類上起步較晚,但中國若能在擁有如此龐大人口的大城市(上海)取得成功,那將對世界産生巨大影響。”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