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日本重啟商業捕鯨宰殺首條鯨魚 分析:或得不償失

2019-07-02 08:57: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7月2日電 綜合報道,7月1日,日本正式重啟商業捕鯨,8艘捕鯨船先後從北海道釧路港及山口縣下關港出海,前往日本專屬經濟區域內進行捕獵。截至當天下午,已經有兩條小須鯨被捕獲,鯨魚運回港口後,工人隨即將之切割解體,預計將於4日進入市場。

  這是日本宣佈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IWC)後的首次捕撈活動,也是日本1988年來,第一次重返商業捕鯨時代。分析稱,在鯨肉逐步淡出餐桌的背景下,商業捕鯨的前景難以預料,反捕鯨國也可能加大批評力度,甚至令國際社會對日本的印象惡化,衝擊旅遊業。

  【首批8艘船隻出海捕鯨】

  報道稱,8艘捕鯨船分為兩隊,其中一隊由捕鯨母船“日新丸”號領航,另外兩艘漁船負責後援,將會于日本的專屬經濟區航行最遠200海裏(約370公里),捕捉小須鯨、布氏鯨及塞鯨;另外一隊則由5艘小型捕鯨船組成,會于近岸海域活動,除上述三種鯨魚外,亦會捕捉貝氏喙鯨及海豚。

  報道稱,到當地時間1日下午,小型捕鯨船“第五十一純友丸”號率先在釧路灣捕獲一條8.3米長小須鯨,並將鯨魚運回釧路港,由起重機送到岸上。鯨魚隨即被送到附近的切割工場,工人先在鯨身上獻酒以慶祝,之後量度鯨魚的長度等數據,再進行切割分解。

  整日在釧路港等待消息的日本小型捕鯨協會會長貝良文形容,能夠在恢復商業捕鯨的第一天便成功捕獲,“這31年的等待非常值得。”

  【首只遭捕撈鯨魚已被宰殺】

  日本農林水産省在此前公佈的捕鯨計劃中稱,當局將下半年配額定為227條,分別為52條小須鯨、150條布氏鯨及25條塞鯨,同時將明年以後的每年捕鯨配額初定為383條。

  這一配額原定6月中旬公佈,但為免在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前令捕鯨問題成為焦點,所以延遲公佈。

  日本長久以來一直主張僅少數鯨類面臨滅絕危機,並於去年12月宣佈退出IWC,恢復商業捕鯨。反捕鯨國家與活動人士狠批這一決定,當地捕鯨團體卻歡欣鼓舞,舉辦儀式送船隻出海。

  數小時後,第一頭小須鯨被運達釧路市。法新社報道稱,為了使這頭8.3米的小須鯨保持新鮮,它在岸邊就被開膛破肚,放幹鮮血,之後漁民將其轉移到卡車上送往港口工廠。據悉,鯨魚肉將於4日在當地魚市拍賣。

  【2020年後將上調捕撈配額】

  國際捕鯨委員會成立於1948年,日本于1951年加入。1982年國際捕鯨委員會表決通過暫停商業捕鯨活動。日本隨後一直要求解除禁令。另一方面,日本也于1988年被迫結束商業捕鯨,但仍維持著以“科研”為名的“調查捕鯨”。

  2018年底到2019年春季,日本以調查捕鯨的名義,僅在南極海域就捕獲了333頭小須鯨。由於退出IWC後將無法繼續調查捕撈,商業捕鯨的鯨肉全年供應量反而少於調查捕鯨,但水産廳預計2020年後將調整捕撈上限至383頭。

  日本共同社指,日本政府顧及到退出IWC後來自海外的嚴厲批評,設定了比一般魚類更克制的捕撈配額,即每種鯨種都在資源量的1%以下,是可持續捕撈配額,日方稱“即使繼續捕撈100年,也不會對資源産生不良影響”。

  【多方批評重啟商業捕鯨】

  外界則對日本重啟商業捕鯨展開了風暴式輿論聲討。包括英國《泰晤士報》、英國廣播公司在內的多家媒體6月29日刊登報道,批評日本無視國際社會批判,將捕鯨船駛入大海,同時對日本捕鯨的持續性表示懷疑。

  IWC總部所在的英國當天也爆發反日本重啟捕鯨的遊行,遊行人員一路高舉“日本要知道羞恥”的標語,一邊高喊“救救鯨魚”的口號。

  雖然日本一直用“傳統”作為重啟捕鯨的理由,但《日經新聞》評論指,就算在日本國內,對於捕鯨的輿論也缺乏聲勢。

  不少相關業者擔心,過去31年來,鯨魚肉已經不是大眾的偏愛食物,能否恢復所謂的“傳統文化”令人存疑。其次,在國際譴責聲中,外界對日本的印象惡化,會令各個捕鯨城市旅遊業受到衝擊。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