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高招錄取6種詐騙手段 考生家長要多長個心眼

2019-06-28 10:25:00
來源:重慶晨報
字號

  高招錄取6種詐騙手段 考生家長要多長個心眼

  高考志願填報結束之後,高校錄取即將開始,各種招生詐騙和非法招生活動也粉墨登場,為提高考生和家長的防範意識和分辨能力,重慶市教育考試院特將6種常見的詐騙手段進行歸納,提醒考生和家長切莫上當受騙。

  從近年來全國查處的招生詐騙典型案件看,當前招生詐騙的主要特徵是:不法分子或仲介謊稱“有內部關係”,向考生和家長作“交錢就能低分高錄”等虛假承諾,利用考生和家長望子成龍的急切心理、低分高錄的僥倖心理及上當受騙後礙于面子不願聲張舉報的心理,實現詐騙目的。

  詐騙手段1

  混淆學歷與非學歷教育

  不法分子或仲介故意混淆自學考試、成人高考、網路教育與普通高校招生的不同學歷教育之間、學歷與非學歷教育之間的區別,以自考助學班、網路教育班等入學通知書矇騙考生及家長。部分辦學機構打著學歷教育的幌子,實際招收非學歷教育學員。

  提示: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和成人高校招生考試也是我國高等學歷教育的重要形式,但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各有不同的政策規定和特點,不能與普通高校招生相互混淆。考生要分清不同的教育形式,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就學的類別,以免上當受騙。

  詐騙手段2

  偽造虛假招生資訊

  不法分子或仲介通過編造虛假招生院校、虛假合作辦學單位招攬生源,更有甚者惡意倣造合法高校招生網站、非法篡改合法招生院校網上公示錄取名單、偽造省級招辦錄取考生名冊和高校錄取通知書。

  提示:合法的招生院校名單均在教育部網站(www.moe.gov.cn)上公佈,除此之外的其他辦學機構均不具備當年普通高校招生資格。

  詐騙手段3

  鼓吹有內部關係

  不法分子和仲介打著招生機構的“朋友”、“校友”、“合作夥伴”等幌子,謊稱可通過交錢換取“內部指標”、“點招指標”及“計劃外指標”等,降分錄取未達線考生。

  提示:高校招生實行“陽光工程”,市教育考試院已將各高校在我市的招生計劃匯總通過《計劃彙編》向社會公佈。在錄取期間,市教育考試院將隨時發佈高校的錄取分數線,考生只有高考成績達到錄取批次和相應高校的分數要求,才有機會被高校錄取。絕不可能像一些招生騙子所説的,只要花錢就能搞到招生指標。所謂的“內部指標”、“點招指標”及“計劃外指標”都是騙局。對待此類機構或者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保留證據,並及時向公安機關舉報。

  按照教育部規定,安排跨省招生的本科高校,在國家核定的年度招生規模內,可以預留少量計劃,用於調節各地統考上線生源的不平衡。但教育部嚴禁高校利用調整計劃降低標準指名錄取學生,嚴禁高校向考生收取與錄取掛鉤的任何費用。因此,各高校的預留計劃在增投重慶市時,將嚴格按照分數和志願、從高到低順序投檔。

  詐騙手段4

  宣傳走特殊類型招生捷徑

  不法分子或仲介向考生和家長大肆宣傳“單獨招生”、“自主招生”等就是學校“自由招生”。只要交錢,就可不受約束,隨意突破文化成績要求。

  提示:教育部嚴禁招生院校未經省級招生部門同意,擅自錄取考生。目前開展自主選拔錄取(自主招生)的部分大學和試行單獨招生的示範性高職院校,都是經教育部門批准開展試點工作的,考生必須通過高考或按學校招生章程規定組織的單獨考試,考試成績也必須達到相應的要求,而且整個測試及錄取過程均由紀檢監察部門全程參與監督,最後經省級招生部門批准錄取。

  詐騙手段5

  吹噓可搞定“定向招生”

  一些騙子利用國家定向招生政策,欺騙考生和家長,吹噓自己可以弄到某某大學定向招生計劃,保證錄取,公開叫價,收取所謂“定向費”,以詐取家長錢財。

  提示:部分高校在我市的定向招生計劃已經向社會公佈,其招生錄取辦法嚴格按照教育部和我市的規定執行,不會收取任何費用。

  詐騙手段6

  聲稱走了後門來邀功行賞

  明明屬於正常投檔和錄取的,不法分子卻稱自己托關係走了後門,向考生家長邀功請賞,借機向家長索取錢財。

  提示:市教育考試院會及時公佈考生錄取結果和相關資訊,考生和家長可自己通過正規渠道查詢,完全沒有必要從其他渠道獲知,更沒有必要理會一些人員的“邀功請賞”。

  總之,普通高校招生錄取是嚴格按國家和重慶市的招生政策和規定執行的,是公平、公正、公開的。沒有任何人可以在高校招生中享有特權,更沒有任何人可以“用錢買分數”。

  錄取期間,考生可以登錄重慶市教育考試院網站(www.cqksy.cn)和重慶招考資訊網(www.cqzk.com.cn)免費查詢自己的錄取軌跡和錄取情況,也可以到區縣招生考試機構進行查詢。考生被正式錄取後,將收到院校的錄取通知書。

  市教育考試院提醒,廣大考生和家長一定要從正規渠道獲取各種招生資訊,仔細甄別各種招生欺詐行為,防止上當受騙。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 林祺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