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國際銳評】構建更加緊密的上合組織命運共同體

2019-06-15 12:05:00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線上
字號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星期五(14日)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19次會議上發表講話,提出要把上合組織打造成團結互信、安危共擔、互利共贏、包容互鑒的典範,構建更加緊密的上海合作組織命運共同體。這是習主席繼去年上合組織青島峰會之後,再一次為該組織的發展提出倡議主張,體現出中國對上合組織一以貫之的支援與引領。

  經過18年的發展,上合組織目前已成為全球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地區性國際組織,成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的一支重要力量。當前,世界局勢紛繁複雜。一方面,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給全球經濟增長和國際規則秩序帶來嚴重挑戰,增加了上合組織外部發展環境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仍是發展大勢,新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給上合組織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面對這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上合組織如何把握機遇、克服挑戰,是其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必須要解答的時代命題。

  6年前,習主席首次出席上合組織峰會時呼籲“弘揚‘上海精神’ 促進共同發展”;去年,他在青島峰會上強調“上海精神”是上合組織成員共同的財富;在此次比什凱克峰會上,習主席又提出要從“上海精神”中發掘智慧,可以看出,“上海精神”始終是習主席在歷次上合峰會上發言的關鍵詞。這是因為:主張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是上合組織成立以來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強勁合作動力的秘決,也是它過去、現在和未來破解時代難題、化解風險挑戰的根本。

  正因如此,習近平主席在歷次上合組織峰會上提出的政策主張,始終圍繞“上海精神”,並根據國際和地區形勢變化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在本次峰會上,他提出的四點主張同樣具有現實針對性。

  具體來看,習近平提出把上合組織打造成“團結互信”典範的主張,在當前國際競爭摩擦上升、地緣政治博弈加劇的背景下,尤其具有意義。上合組織成員的國情、文化、發展階段等均存在差異,該組織之所以能發展壯大,就是因為各方一點一滴積累的團結與互信。信任是國際關係中最好的黏合劑,上合組織團結互信的示範作用,有助於減少全球信任赤字。

  關於把上合組織打造成“安危共擔”典範的主張,著眼于為地區發展營造安全穩定的環境。事實上,上合組織因安全合作而成立,多年來保持了地區安全形勢的總體穩定,但仍面臨著恐怖主義威脅、毒品犯罪、資訊安全等方面的挑戰。為此,習近平強調,要秉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發展觀,多措並舉打擊“三股勢力”,有效遏制極端思想蔓延勢頭,中國願繼續為阿富汗和平重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顯示出中國對維護地區安全穩定的高度負責。

  關於把上合組織打造成“互利共贏”典範的主張,反映了上合組織各成員當前的發展訴求。目前,上合組織經濟總量佔全球1/5以上,擁有充沛的資源潛力、人口潛力與經濟活力。受國際金融危機與全球貿易摩擦影響,近幾年各成員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對加強區域經貿合作的願望十分強烈。習主席強調,要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共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提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同各國發展戰略及歐亞經濟聯盟等區域合作倡議深入對接、堅持創新驅動發展,表示中國願在陜西省設立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範基地等,這些主張和措施符合各成員發展所需,是中國為推動上合組織區域合作做出的新貢獻。有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中國對上合組織成員國投資總額累計超過862億美元,涉及農業、製造業、基礎設施等諸多領域。

  關於把上合組織打造成“包容互鑒”典範的主張,著眼于為上合組織發展注入持久動力。上合組織現有8個成員國、4個觀察員國、6個對話夥伴國,各國民族、宗教、文化均有所不同。為此,習主席提出不斷深化文化、教育、旅遊、體育、媒體等領域合作,將地方合作打造成人文合作新亮點等主張,將有助於促進區域文明的交流互鑒與民心相通,為區域實現包容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民意基礎。

  作為人口占世界近一半的綜合性區域合作組織,上合組織致力於構建更加緊密的命運共同體,對全球應對日益增多的共同挑戰、維護多邊主義和國際規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以“上海精神”為引領,從團結合作中獲取力量,上合組織必將實現更大發展,為民眾帶來更多的安全感與獲得感,也將為全球發展注入更多的穩定性。(國際銳評評論員)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