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把初心融入為人民謀幸福中

2019-06-14 14:52: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作者:完顏平(紀檢監察工作者)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對初心又一次作出深刻闡述。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強調:“黨中央想的就是千方百計讓老百姓都能過上好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今後的日子會更美好。”在主題教育部署前,總書記在革命老區的重要講話,是那樣的聲聲入耳、撥動人們的心弦。

  從今天中國共産黨執政中心地北京到當年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江西于都,從人民大會堂到蔬菜大棚,從面向黨的十九屆一中全會與會者到面向正在勞作的鄉親,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對象,總書記反覆強調,中國共産黨的初心就是為人民謀幸福,使人們深切感受到“不忘初心”正走出會議、走出講堂,走向群眾、落到大地,使初心“帶上了露珠兒”,浸潤了泥土的芳香和氣息。

  我們黨的初心和理想、信念、宗旨、使命從來都是緊緊聯繫在一起的,不是抽象的概念,不是空洞的口號,也不是虛無縹緲的幻影。總書記和幹部群眾圍坐在一起拉家常,關切詢問鄉親家裏收入怎麼樣、兒子兒媳在哪就業、孩子在哪上學、孩子在學校吃得好不好,家裏還有什麼困難和願望……這不就是人民群眾的具體幸福指數嗎?又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再加把勁,著力解決好‘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讓老區人民過上幸福生活”,這不就是使命擔當嗎?如此,讓人民群眾對黨的初心“看得見、摸得著”,也讓廣大黨員幹部知道“心往哪兒放、勁往哪兒使”。從中可以看到,唯有不忘初心,才能牢記使命;唯有履行使命,才能使初心變成一件一件與人民群眾幸福生活密切相關的實事好事。

  回過頭看,共産黨人的初心不是割裂的,而是一脈相承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歸根到底都是為人民謀幸福。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幸福是什麼?人民群眾感受最深的是翻身解放、當家作主。改革開放時期,幸福是什麼?人民群眾感受最深的是改變落後的面貌,過上小康生活。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幸福是什麼?人民群眾感受最深的是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日子過得更美好。“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從毛澤東的這首詞中,我們讀到了共産黨人的使命意識。

  走在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也是走在全面提高全國人民幸福水準的新征程上。新的長征,征程仍然很遠,甚至遠不止“二萬五千里”;困苦仍然很多,一樣要“爬雪山、過草地”,環境治理、脫貧攻堅、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上坡過坎,還有一個又一個硬仗要打;風險仍然很大,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干擾阻攔,甚至是封堵打壓。我們必須保持定力,不畏風雨、奮力向前,有的領域要絕地求生。應對挑戰,更要“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都是長征,一個是已經載入史冊的偉大壯舉,一個是正在譜寫的偉大壯舉。實現今天的偉大壯舉,同樣需要“革命理想高於天”,同樣需要“敢教日月換新天”,同樣需要廣大黨員幹部敢於奮鬥、不怕犧牲、衝鋒在前。回顧走過的路,我們的眼前閃現著一個個為人民謀幸福的身影,焦裕祿、孔繁森、谷文昌、廖俊波、張福清……廖俊波曾説:“能夠當一個領頭人,讓23萬政和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這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他任職期間,牢記黨的囑託,履行職責使命,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撲下身子苦幹實幹。展望未來的路,人民群眾希望有更多廖俊波、黃大年式的“標兵列隊”,去續寫新長征的“開路故事”。

  學習總書記的講話,回顧革命的歷程,對照為人民謀幸福的標兵,面向看著我們的人民,當我們投入主題教育時,我們應該敞開自己的胸懷,讓人們看到“我的內心世界”,驗證一下自己初心還在,並能充滿底氣地説:“把自己的初心永遠融化到為人民謀幸福的事業中去!”

  《光明日報》( 2019年06月13日 15版)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