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經濟怎麼看、怎麼幹

2019-06-03 12:18:00
來源:《求是》
字號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更加複雜,雖然一季度開局良好,但經濟平穩運作態勢還需進一步鞏固。當前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應該怎麼看?中央採取了哪些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在中美經貿摩擦等外部因素干擾下如何推動高品質發展?我們需要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分析,以更好地領會中央決策部署的總體思路,堅定做好今年經濟工作的信心。

  一、當前中國經濟運作總體平穩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20多個國家或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中國經濟的“一舉一動”都受到國內外各方面的高度關注。今年一季度,在全球經濟增長動能有所減弱的背景下,中國主要宏觀經濟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並好于預期,在全社會乃至全球引起廣泛而積極反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調低世界經濟增長預期的同時調高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總的看,隨著新發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大規模減稅降費等政策效應持續顯現,支援經濟企穩向好的積極因素進一步增多,高品質發展的態勢正在逐步顯現。

  經濟運作總體平穩,經濟迴圈逐步改善。一季度,國內生産總值同比增長6.4%;前4個月,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0%,全國城鎮新增就業459萬人,外匯儲備保持在3萬億美元以上,人民幣匯率保持均衡穩定。與此同時,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有所增強,優質增量供給進一步增加,産銷實現順暢對接。一季度,全國工業産能利用率達到75.9%,與歷史同期相比,為2013年以來的次高點;資金流入實體經濟增多,4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209.68萬億元,同比增長10.4%,對實體經濟發放人民幣貸款餘額為141.85萬億元,同比增長13.5%。

  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發展空間持續拓展。隨著支援創新創業創造的相關政策舉措持續發力,新動能正在加快成長,一季度高技術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分別增長7.8%、6.7%,快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1.3個、0.2個百分點;前4個月,高技術製造業、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同比增速分別為11.4%和15.5%,均快於整體投資。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步伐明顯加快,生産性服務業對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支撐作用不斷顯現,前4個月製造業技改投資增長14.9%,比全部製造業投資高12.4個百分點。同時,各地區各部門更加注重在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中挖掘潛力,精準脫貧邁出堅實步伐,鄉村振興戰略紮實推進,新型城鎮化品質穩步提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有力推進,對經濟發展穩定而持久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

  風險防範化解工作穩步推進,重點領域風險有序緩釋。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有序推進,政策精準性和工作實效性不斷增強。近兩年來,同業、理財和表外等領域的高風險資産規模大幅縮減,影子銀行融資活動得到有序抑制,4月末,委託貸款餘額同比下降10.9%;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處置穩妥有序;股市、債市、匯市等風險有序緩釋。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積極開展中美經貿磋商,著力管控中美經貿摩擦不利影響,紮實辦好自己的事,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取得積極成效。前4個月,以人民幣計價的進出口總值增長4.3%,其中出口增長5.7%;以美元計價的實際使用外資額增長3.5%。

  改革開放持續深化,微觀活力不斷釋放。隨著近年來“放管服”改革等一系列改善營商環境的政策舉措落地見效,制約微觀主體發展的堵點、痛點、難點正在陸續打通。今年又出臺了《中國營商環境評價實施方案(試行)》,新取消下放31項行政許可事項,企業登出流程、手續大幅壓減,涉企政策聽取相關企業和行業協會商會意見制度建立,進一步激發了企業和企業家主觀能動性。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石油天然氣管網運營機制等重點領域改革加快推進,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的制度規則發佈實施。已與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協議,深入開展與相關國家的産能投資合作,穩步推進第三方市場合作,頒布《外商投資法》,繼續縮減外商投資負面清單。隨著各項改革進一步深化,新一輪高水準開放深入推進,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將進一步激發釋放。前4個月,全國日均新登記企業達到1.86萬戶。

  企業信心有所增強,市場預期穩步改善。隨著支援民營經濟、大幅減稅降費、逆週期調節等政策效應持續釋放,市場信心得到有效提振。4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1%,連續兩個月位於擴張區間,生産經營活動預期指數連續位於56%以上的較高景氣區間;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4.3%,連續4個月位於54%以上,業務活動預期指數持續保持在60%以上。一季度,反映消費預期的消費者信心指數達到124.6,比上年四季度提高3.2個點。

  在當前世界貿易不確定性增加、全球經濟增長和貿易增長持續放緩的背景下,上述良好成績來之不易。這主要得益於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得益於我國政府及時出臺一批有效有力的改革開放政策,確保了經濟運作保持在合理區間,延續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

  二、解決當前經濟難題中國有辦法

  當前,我國經濟運作仍然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這其中既有週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結構性、體制性的。從國際看,外部經濟環境總體趨緊,世界經濟增長動能有所減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經合組織都下調了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世貿組織發佈的一季度全球貿易景氣指數創2010年3月份以來新低。同時,美國升級對華貿易摩擦,加大對中國企業的打壓力度,對我國出口和經濟預期也會造成一定影響。從國內看,結構調整陣痛、要素成本上升導致企業經營壓力大等老問題尚未得到有效化解,一些新問題又有所凸顯。儘管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正在加快見效,但也有一些領域一些地方政策傳導存在時滯,政策效果尚不夠明顯,一些企業面臨成本高企與産品價格低迷的雙重擠壓,前4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3.4%。此外,居民消費潛力釋放受到一些制約,地區經濟分化等問題也需密切關注。針對以上這些問題,中央已明確了下一步經濟工作的總體思路,形成了系統的解決方案。

  以穩中求進為工作總基調。“穩”和“進”是辯證統一的,必須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這要求我們既要穩紮穩打,又要勇於進取,通過改革開放和結構調整的新進展鞏固經濟社會穩定大局。今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6%—6.5%,在中國經濟規模已經很大的情況下,這個目標並不低。更為重要的是,實現這一增長目標,我們不是靠強刺激,而是強調實現有品質、有效益、就業穩定、環境改善的增長。為此,必須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一方面保持宏觀政策穩定,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落實好就業優先政策、結構性政策,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鞏固和發展經濟平穩運作態勢趨勢,為加快轉方式、調結構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另一方面,在推動高品質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上勇於進取,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勇於進取,在改革開放、結構調整等關鍵領域勇於進取,加快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力轉換、發展方式轉變。

  以高品質發展為根本要求。推動高品質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也是克服當前一系列經濟問題和困難的根本之道。目前,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頂層設計已經初步構建,關鍵是全面抓好落實,為此需要做到“五個強化”:強化指標導向,兼顧宏觀和微觀,涵蓋總量、增量、結構等多個維度,構建高品質發展指標體系,充分發揮對各項工作的“指揮棒”作用;強化政策護航,以提高發展品質、改善經濟效率、促進社會公平、增強可持續性為導向,形成各方面政策協同配合、良性互動的高品質發展政策體系;強化標準引領,加快建立由政府主導制定的標準和市場自主制定的標準共同構成的新型標準體系,全面提升標準化水準;強化統計監測,全面準確反映高品質發展情況;強化評價考核,進一步完善體現高品質發展的政績考核,激勵引導各級政府在推動高品質發展上下硬功夫。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我國經濟運作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這幾年的實踐證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改善供給結構、提高經濟發展品質效益的治本之策。繼續做好今年的經濟工作,仍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更多采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注重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辦法穩需求。重點是細化“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落實舉措: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堅持結構性去杠桿,在推動高品質發展中防範化解風險;增強微觀主體的活力,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和法治化營商環境;提升産業鏈水準,利用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形成新的競爭優勢;暢通國民經濟迴圈,形成國內市場和生産主體、經濟增長和就業擴大、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迴圈。

  以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為重點。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壯大,尤其在當前國際經濟形勢複雜多變的情況下,國內市場的重要性愈加凸顯。今後,我們需要更多地眼睛向內,堅持辦好自己的事,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國人口規模接近14億人,有世界上規模最大、成長最快的中等收入群體,我國市場具有增長速度快、發展潛力大、持續成長性好、帶動能力強的鮮明特點。隨著我國經濟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不斷為國內市場發展拓展空間,新的市場增長點正在加快孕育並不斷破繭而出。因此,我們要以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為重點,努力滿足最終需求,積極拓展消費新增長點,改善消費環境,增強消費能力,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聚焦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有效投資,加大重大技術裝備補短板力度,大力實施製造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

  以改革開放創新為動力。改革發展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需要通過深化改革開放來解決。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當前,我們在推動改革開放創新、增強發展動力方面還有很多事要做,比如:以增強微觀主體活力為重點,深化“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推動相關改革走深走實;落實競爭中性原則,構建公平競爭市場環境;促進全方位對外開放,在繼續推動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的同時,更加注重規則等制度型開放,全面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保護外商在華合法權益特別是智慧財産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科技創新能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強化創新創業創造,夯實創新發展的人才基礎,不斷增強創造力和競爭力。

  以抓住用好新機遇為依託。我國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全球化仍然是世界發展大勢,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正在蓬勃興起,新技術新産業新模式需要像我國這樣的巨大市場的支撐和消化能力,各國都希望在我國尋找更多發展機遇。但把握新機遇不是順水推舟,而是逆水行舟、滾石上山。為此,必須堅持辯證思維,保持戰略定力,堅定必勝信心,堅持底線思維,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抓住用好新機遇,加快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綠色發展,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更多在推動高品質發展上下功夫。

  三、保持良好發展態勢中國有“實招”

  就當前中國經濟運作來看,高品質發展的態勢正在形成,還需要不斷鞏固和強化。受中美經貿摩擦的影響,經濟增長的困難和挑戰可能更加凸顯,但我國經濟發展有巨大潛力和強大韌性,長期向好的發展態勢不會改變。我們需要在既定的總體思路下堅持辦好自己的事,多出“實招”,以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增強內生動力、釋放發展潛力。具體而言,需要用好八個“實招”。

  加快宏觀調控政策舉措落地見效。政策需要協調配合。只有靈活運用財政、貨幣、就業等政策工具,把握好節奏和力度,增強調控前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才能實現最優政策組合和最大整體效果。宏觀政策方面,重點是立足於推動高品質發展,強化逆週期調節,穩定市場預期。其中,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落實兌現好大規模減稅降費等舉措;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加大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支援。結構性政策方面,重點是強化體制機制建設,堅持向改革要動力,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社會政策方面,重點是強化兜底保障功能,落實完善就業優先政策,著力解決結構性失業問題,確保群眾基本生活底線。實施好上述幾方面調控政策,將確保經濟運作在穩定可預期的環境中,併為推進高品質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增強企業活力和産業競爭力。不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實體經濟發展好不好,要看企業活力強不強、産業在國際上有沒有競爭力,其中製造業的高品質發展是關鍵。為促進實體經濟發展,中央已確定實施一系列政策舉措: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強化生産性服務業對製造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引導傳統産業加快轉型升級,實施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工程,加快處置“僵屍企業”;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縮減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繼續降低涉企收費,持續提升企業特別是製造業企業盈利水準;加快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解決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落實好以上政策舉措,將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降低企業成本、提振發展信心,促進民間投資持續健康發展,增強微觀主體活力和産業競爭力。

  提升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提升創新驅動發展能力,重點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完善創新創業創造激勵機制和政策體系,促進新舊動能加速轉換。具體的部署和舉措包括:聚焦戰略性、引領性、重大基礎共性需求,構建開放、協同、高效的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産學研一體化創新機制;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賦予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更多自主權;進一步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引向深入,發揮雙創示範基地帶動作用,等等。要通過推動這些政策舉措的落地落實,促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提升科技支撐能力,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

  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我國市場規模位居世界前列,今後潛力更大,這是支撐我國經濟長期發展壯大的重要保障。當前來看,重點是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以高品質的供給創造新的市場需求,通過提升有效需求增強中長期供給能力。具體的政策舉措包括:做強做大新興産業,加快形成一批新興産業集群和龍頭企業;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多措並舉促進居民增收,多渠道增加優質産品和服務供給;精心謀劃和開工建設一批重大項目,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領域短板弱項,進一步釋放不平衡發展所蘊藏的巨大勢能。在當前中美經貿摩擦前景不明的特殊背景下,實施上述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政策舉措,將為我們克服外部干擾、促進經濟長期向好發展立下“定海神針”。

  打好三大攻堅戰重點戰役。打好三大攻堅戰,是實現高品質發展必須跨越的重要關口。去年以來,三大攻堅戰行動方案相繼出臺實施,下一步應繼續按照既定部署,盡銳出戰,確保取得重要進展。在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方面,加強國有企業資産負債約束,穩妥處置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防控輸入性風險;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落實好房地産長效調控機制;以關鍵制度創新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依法嚴厲打擊非法集資、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打好脫貧攻堅戰方面,把扶貧工作重心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在普遍實現“兩不愁”的基礎上,重點攻克“三保障”面臨的最後堡壘,同時積極探索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方面,聚焦打贏藍天保衛戰等重點工作加大力度,解決好重點地區環境污染突出問題,使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繼續明顯減少,生態環境品質繼續改善。確保打好三大攻堅戰取得實效,將使我國經濟發展更穩健、更均衡、更可持續,為發展邁向更高品質提供更強保障和支撐。

  優化城鄉區域發展格局。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增強協調性才能使中國經濟發展行穩致遠。我國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仍較突出,處理不好,“木桶效應”就會愈加明顯。在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方面,中央的決策部署包括: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地見效;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在疏解好北京非首都功能,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長江經濟帶發展重在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打造高品質發展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重在促進規則銜接,推動生産要素和人員往來便利化;升級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為國家戰略,制定實施發展規劃綱要;進一步優化東中西部産業佈局,促進産業有序轉移;落實和完善促進東北全面振興、東部率先發展的改革創新舉措,奮力開創中部地區崛起新局面,制定實施西部開發開放新的政策措施。全面落實好上述決策部署,將使中國經濟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後勁。

  積極穩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離不開改革開放,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仍然需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是健全與高品質發展相適應的體制機制,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特別是要抓好各項改革舉措的協同配套、同向共進,把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充分釋放出來。全面擴大開放方面,更加有效實施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落實好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各項成果,促進外貿穩中提質,嚴格實施《外商投資法》,進一步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新佈局一批自貿試驗區,加快探索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我們完全可以充分利用以開放倒逼改革的成功經驗,緊緊圍繞應對國際環境的深刻變化,以高水準對外開放倒逼深化改革,為新時代中國經濟的高品質發展提供新的不竭動力。

  著力解決事關民生的突出問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解決好事關民生的突出問題,正是高品質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必須牢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當前要著力做好各項重點任務:穩定市場供應及市場價格,紮實做好能源保供工作;推進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提品質,發展更加公平更有品質的教育,保障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政策,支援社會力量增加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等等。民生無小事。著力解決事關民生的突出問題,將在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的同時,擴大我國國內市場,促進細分領域的生産和供給,助力高品質發展向縱深推進。

  發展前進從無坦途,攻堅克難方顯珍貴。處於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只要我們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無論外部環境怎麼變化,我國經濟都能在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道路上行穩致遠。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