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為雪域高原打造一支永遠不走的醫療隊

2019-06-03 11:32: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為雪域高原打造一支永遠不走的醫療隊

  ——醫療人才組團助推西藏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全面建立

  光明日報記者 金振婭

  日前,在國家衛健委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西藏自治區衛健委黨組書記、副主任王雲亭介紹説,當前,西藏自治區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全面建立,覆蓋了區、市、縣、鄉、村五級的城鄉醫療服務網路構建形成,基本醫療、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急救和巡迴診療體系不斷完善。

  據介紹,西藏自治區每人平均預期壽命由和平解放初期的35.5歲提高至70.6歲,孕産婦死亡率從5000/10萬下降到56.52/10萬,嬰兒死亡率從430‰下降到11.59‰,提前完成2020年預期目標。

  在我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中,西藏自治區是唯一一個省級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這塊約佔全國總面積1/8、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土地,它的醫療服務水準,為何在短短三四年間實現跨越式發展?其中全國大力度對西藏醫療的援助發揮了重要作用。

  醫療援藏從“單兵突擊”轉向“集團作戰”

  5月14日,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人民醫院的門診大廳,正在掛號的患者多吉告訴記者,自己有任何不舒服,就來這裡看病,心裏很踏實。而在2015年前,如果親朋好友不幸罹患疑難雜症,他們則需要到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就診,甚至不遠千山萬水,奔赴北京或者上海的大醫院看病。

  日喀則市是西藏自治區人口最多的地市,也是自治區區域醫療規劃的西藏西部醫療副中心,建好這個中心不僅可以解決日喀則市轄區群眾醫療服務需求,還能輻射覆蓋到阿裏、那曲兩個地市。

  因此,這裡成了上海指派醫院對口支援的地方。而這也是中央組織部、國家衛健委、人社部、教育部等部委實施“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的組成部分。據王雲亭介紹,這項工作啟動於2015年6月,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和北京、上海、安徽、廣東、重慶、遼寧、陜西7個對口支援省市指派醫院,成批次組團選派醫療骨幹,支援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和7個地(市)人民醫院專科建設和醫療人才隊伍建設。

  對此,王雲亭詼諧地作了這樣的比喻: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實現了從“單兵突擊”轉向“集團作戰”,“輸血”為主轉為“造血”為主,從“騎車帶人”轉為“教人騎車”和“自己騎車”,大幅度提升了西藏的醫療服務能力。

  就在4年前,當時是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兒科醫生的徐愛麗,根本沒想過在短短幾年內,科室能用上呼吸機。由於那時醫療設備落後,醫生診療水準低,危重新生兒、早産兒死亡率較高。她回憶説,從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開始,科室醫療水準提高很快。尤其是上海市兒童醫學中心的張建主任,作為上海市第二批組團式援藏專家,針對科室當時的工作和管理狀況,提出整改措施,並制定出了可行的管理方案及科室發展規劃。

  “剛開始,科室醫護人員很不適應,但在張建的帶動和言傳身教下,科室的業務能力在大幅提升。醫護人員處理兒科的常見病也是得心應手,識別疑難雜症能力明顯增強,新生兒死亡率大幅下降。”已經成長為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兒科副主任的徐愛麗介紹説。

  上海市兒童醫學中心對口幫扶該院的兒科,這也是上海市採用的“以院包科”形式的典型作法,其他醫院根據自身優勢幫扶相關科室。王雲亭介紹説,根據“組團”特點和對口幫扶關係,全國還確定了北京協和醫院等8家醫院(單位)作為牽頭單位,選定65家“三甲”醫院作為包科醫院,以“一對一”、以院包科形式承擔人才幫帶、專科建設等工作。

  “4年來,各支援醫院派出四批共659名專家支援西藏8所受援醫院,幫帶588個醫療團隊、1446名本地醫務人員,各受援醫院選派了1147名年輕骨幹到支援醫院跟師學習,打造一支永遠不走的醫療隊。”王雲亭介紹説,目前已有332種“大病”不出自治區、1914種“中病”不出地市、常見的“小病”在縣域內就能得到及時治療。

  以防治地方病為突破口 構建重大疾病防治體系

  在西藏自治區,包蟲病是發病率高、對身體健康危害大的重點地方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西藏自治區包蟲病發病率高達1.66%,74個縣(區)均有流行,是我國包蟲病分佈區域最廣的省區,成為健康扶貧“最難啃的硬骨頭”。

  為了儘快搜尋患者,贏得治療時間,“自治區調動3000余名區內醫務人員、動員近500名援藏專家,組成800多個篩查組,開展全人群篩查。”王雲亭介紹説,為了加快進度,有的篩查醫生刻意減少飲水量與次數;有的援藏專家高原反應嚴重,但仍堅持邊吸氧邊篩查;偏遠地區的醫務人員騎著摩托車甚至步行背負儀器設備,走村入戶開展篩查。“僅11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全區300多萬人口的全人群篩查。”

  據西藏自治區衛健委副主任許培海介紹,自治區確定了區內13家定點醫院,預留床位150張,醫療費用由政府財政實行兜底保障,“無預約、無等候、零支付”地開展救治工作。目前,已經累計開展手術治療5000多例,符合藥物治療標準的患者統一免費發放藥物,實現應治盡治。同時,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群眾包蟲病防治知識知曉率顯著提升,衛生習慣逐步養成。

  不僅如此,針對西藏自治區重大疾病防控任務仍然異常嚴峻的現實,王雲亭介紹説,防治策略要有“針對性、區別化”。例如,針對包蟲病等發病率高的疾病,要採取全社會參與的綜合手段,統一組織開展篩查救治。而對於腦出血等隨時危及生命的疾病,要利用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三級醫院對口幫扶等途徑,提升醫療急救能力,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西藏自治區地域廣闊,尤其是在阿裏、那曲4500米以上高海拔地區,這裡也是老百姓看病就醫比較困難的地方,醫務人員短缺、醫療技術相對比較薄弱。王雲亭介紹説:“西藏地市級醫療資源相對比較豐富,我們就提出依託自治區地市以上三級醫院自己解決高海拔邊遠地區、鄉鎮衛生院存在的困難,也採用醫療人才組團式的模式,派出3個人到那裏幫著看病,培訓當地的醫生。同時,幫助基層醫療機構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進行健康管理,做到血壓有人量、血糖有人測、指標有人看。”

  “原汁原味”引進先進管理理念和制度

  作為醫院,僅僅有了診療水準的提高,是遠遠不夠的。“提升理念和推進管理規範也是至關重要的。”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吳文銘指出,“四年來,對於自治區人民醫院過去自身發展的一些困難,尤其是制度層面上的難題,我們也把北京的一些先進理念,包括北京協和醫院的管理理念帶進來。”

  援藏前擔任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的吳文銘舉例説:“我們早在2018年就建立了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的章程,按照現在管理規則來説,這相當於醫院的‘總規矩’,醫院所有的大事,包括辦院的宗旨、理念、服務範圍和對象。也就是説,醫院今後的發展會有一個非常明晰的指導路徑。”而按照國家要求,全國的所有醫院要在2020年建立章程。

  來援藏的醫療人才,面臨的第一道關卡就是“高原反應”。不僅是吳文銘,現在擔任日喀則市人民醫院黨組書記的張浩,援藏前是上海市醫務工會常務副主席,擁有豐富的醫院管理經驗,剛到日喀則市時,幾乎每天都需要吸著氧辦公。

  即便如此,在團隊的支援下,張浩“原汁原味”地把上海市一些醫院的先進理念和管理經驗,帶給了日喀則市人民醫院。他們建章立制,規範各種制度,通過績效考核和中層幹部選拔等方式調動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最終,該院成功通過了“三甲”醫院的考核。

  在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幫扶的7家地市級醫院中,拉薩市、日喀則市、山南市、林芝市、昌都市、那曲市人民醫院創建了“三甲”醫院,徹底結束了西藏沒有地市級“三甲”醫院的歷史,高海拔的阿裏地區也建成了首家“三乙”綜合醫院——阿裏地區人民醫院。

  《光明日報》( 2019年06月03日 08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