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愛國軍人于淵:熱血忠魂 浩氣長存

2019-06-03 12:16: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

   新華社成都6月2日電(記者高健鈞)四川遂寧市烈士陵園裏莊嚴肅穆,一片蒼翠之中,坐落著烈士紀念館、烈士群墓,以及1721名烈士的紀念碑,其中,就有愛國軍人于淵的墓碑。每年清明、十一等節日,都有大量市民群眾前來祭掃,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于淵,1893年出生於四川遂寧射洪縣于家壩村,自幼家境貧寒。由於性情豪爽,為人剛正不阿,于淵在遭受豪紳欺淩之後憤而還擊,被迫外逃投軍。這件事,徹底改變了他的一生。

  于淵驍勇善戰,謀略過人。在川軍楊森部時,他被保送進瀘州講武堂第一期學習,畢業後,重返部隊,接連升為團長、旅長、憲兵司令等職,並以“戰將”聞名。北伐戰爭開始,于淵擁護國共合作,並在楊闇公、吳玉章等人影響下,開始接受馬列主義思想。1926年8月,朱德到楊森部開展工作,其間二人交往密切,于淵隨後加入中國共産黨,成長為一名真正的革命者。

  1926年,萬縣發生震驚中外的“九五慘案”。面對英艦的激烈炮火,于淵果斷指揮士兵奮起反擊。戰鬥中,他不顧個人安危,組織敢死隊衝上“嘉禾”號英艦,在頭部和小腿受傷流血的情況下仍不退卻,最終擊斃英軍艦長達爾禮及士兵多人。張瀾譽其為“民國以來,敢於抗擊帝國主義的第一位中國軍官”。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楊森追隨蔣介石叛變革命,藉故解除了于淵的軍職。1929年,經張瀾介紹,于淵投奔川軍劉湘部,先後任旅長、師長、省會警察局長、遊擊司令等職。在此期間,他為共産黨做了大量工作,曾于1930年秘密參與“江津武裝起義”,並積極設法營救、掩護地下黨員和進步人士。1935年,于淵奉調前線期間,冒著生命危險,藉口調整部署、轉移陣地,成功掩護紅軍過境。

  1942年,經張瀾介紹,于淵加入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他一方面利用自己在川康軍政界的影響開展工作,一方面在家鄉射洪發展民盟組織。

  1947年6月1日深夜,于淵不幸被捕,並被囚禁在成都政治犯集中營——將軍衙門監獄內。面對國民黨特務的嚴刑逼供與威逼利誘,于淵始終堅貞不屈,大義凜然。在最為憤怒的時候,這個硬漢軍人抓起桌上的茶碗劈頭向特務擲去,並大喝:“你有什麼資格審訊我?”1949年12月7日深夜,于淵與同獄的30余位革命戰友英勇就義于成都十二橋,時年56歲。

  成都解放後,川西北臨時軍政委員會于1950年1月19日為于淵等十二橋殉難者舉行了莊嚴隆重的公祭典禮。1951年3月5日,經川西行政公署批准授予于淵革命烈士稱號,當日,射洪縣在金華鎮亦召開了有五千余人參加的“于淵烈士追悼大會”。

  《光明日報》( 2019年06月03日 04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