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多彩藝術留下閃光記憶——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亮點掃描

2019-06-03 10:29: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上海6月2日電題:多彩藝術留下閃光記憶——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亮點掃描

  新華社記者郭敬丹、吳霞、孫麗萍

  文化藝術最能體現時代風貌。每一台演出、每一場展覽,我們不僅欣賞到藝術的精美,更能觸摸到時代的脈動。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讓藝術的魅力瀰漫在上海,讓整座城市都成為藝術的盛會——2日,本屆藝術節閉幕。精彩紛呈的14天,十二藝節留下哪些閃亮的記憶?

  ——高規格的舞臺謳歌人民、致敬藝術。“太精彩了,引人入勝!”讓觀眾不住讚嘆的,是十二藝節的開幕演出——上海歌舞團有限公司排演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李俠與蘭芬的“潛伏”故事,充滿懸念又盪氣迴腸,彰顯當代中國紅色題材文藝創作的蓬勃生命力。

  這樣“看大片”一般的感受充滿十二藝節。在舞臺演出上,51台劇目在遍佈上海的19個劇場演出102場,其中有參加第十六屆“文華大獎”終評的38台劇目。

  文藝與時代精神交相呼應。《敦煌女兒》講述樊錦詩從25歲到80歲的人生歷程,她奉獻一生守護敦煌,為後世留存燦爛的中華文明——一場演出,以吳儂軟語唱出時代迴響。

  翻翻“節目單”,《追夢雲天》《河西村的故事》《馬向陽下鄉記》等現實題材劇目讓觀眾親切又驚喜。

  ——群星閃耀,群眾文藝是人氣“主角”。這裡是群眾文藝的頂尖舞臺,十二藝節期間連續7場決賽決出群眾文藝最高獎群星獎。

  從傳承千年的山西鼓樂到東西方樂器“對話”的海派音樂作品,從苗族手藝《打銀鎖》到閬中民俗《亮花鞋》,從關愛空巢老人的《父與子》到關注生態環保的《老邪上任》,從抗戰題材的《紅高粱》到黃鶴樓典故《詩仙擱筆》……音樂、舞蹈、戲劇、曲藝4個門類共有20件作品獲得群星大獎。

  “雲上群星獎”更開創了公共文化傳播的新模式。十萬觀眾進劇場,百萬觀眾在現場,千萬觀眾線上上——十二藝節組委會提出的目標正在實現。

  ——舞臺之外,城市空間皆藝術。藝術不僅在舞臺上——十二藝節上,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覽、全國優秀書法篆刻作品展覽、全國優秀攝影作品展覽等三大展覽持續走熱。

  這也是當代中國視覺藝術的高峰“亮相”。徜徉在中華藝術宮內,看畫,有中國畫、油畫、版畫和水彩(粉)畫等門類的美術作品近1200件;賞書法篆刻,有各種書體作品大幅小幅,有篆刻印屏和原石;觀攝影,建設祖國的實踐和壯闊的奮鬥圖景,展示著濃郁的時代氣息和鮮明的時代特徵……

  充滿新意的文創産品在這裡匯聚。本屆藝術節首次將文化創意産品納入博覽交易會,吸引了中國各地705家文化機構攜演藝作品、文創産品參展,其中文創産品共5757種。

  “望志路106號”冰箱貼,手繪版“樹德里”筆電……黨的誕生地文創産品以美的方式融入革命教育,展示著紅色文化在上海這座城市中的脈動。

  ——盛會在身邊,高雅藝術在普及。5月25日,由上海歌舞團擔綱的《節日的歡歌》專場演出在上海中山公園上演,拉開了十二藝節公益惠民戶外演出的序幕。

  文藝在城市的角角落落。在為期一週的時間裏,僅中山公園大草坪就上演12台文華獎參評參演節目。群星獎的84個決賽參演團隊連續4天走進社區、企業、學校、工地,將群星獎成果與市民分享。

  網路直播全流程介入藝術節。通過直播,有370萬觀眾觀看了舞劇《天路》。舞劇《杜甫》中的一個片段被傳到網上,在短視頻平臺上創造了巨大的點擊量。高雅藝術通過與科技手段結合,打破了劇院的圍墻,突破了舞臺的限制,讓高雅藝術的觸角無限延伸。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