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農業大學46年紮根河北曲周服務鄉村振興紀實

2019-05-31 11:12: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5月30日電題: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中國農業大學46年紮根河北曲周服務鄉村振興紀實

  初夏溫熱的風吹過,河北曲周縣麥浪翻滾,豐收在望。

  難以想像,如今生機盎然的田野,曾是一片白茫茫的鹽鹼灘。

  46年,中國農業大學科研群體紮根這裡,揮灑汗水和熱血,有的甚至長眠在此;

  46年,學校和地方、農民和師生,緊密結合在一起,責任、奉獻、科學、為民的精神,深深融入中國農大人的血脈。

  4月19日,河北曲周縣德眾科技小院的學生在葡萄種植園採集實驗數據。 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紮根奉獻:“改不好這塊地,我們就不走了”

  在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和位於北京的農大校園中,兩塊刻著“改土治鹼,造福曲周”的石碑隔空相望。

  曲周,地處河北省南部黑龍港流域低窪地帶,歷史上是有名的“老鹼窩”,曾有28萬畝鹽鹼地,佔全縣耕地近40%。

  “春天白茫茫,夏季水汪汪,只聽耬聲響,不見糧歸倉”是歷史上曲周的真實寫照。早在明朝崇禎年間,曲周縣誌上就有“曲邑北鄉一帶,鹽鹼浮鹵,幾成廢壤”的記載。

  1973年,原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的老師們,接到層層轉達的周恩來總理關於改良鹽鹼土的指示。

  “當時北京農大副校長給我打電話,説想讓我去曲周看看,先摸下情況,再設一個治鹼點。”

  在回憶錄裏,兩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石元春這樣描述初到曲周縣的景象:麥田裏片片白花花鹽霜,像天上浮雲,時淡時濃,飄忽不定。渠邊路旁,田埂溝旁,到處都被塗抹上了鹽霜的白色,地裏很少有農民勞作。

  上圖為位於北京中國農業大學校園中的“改土治鹼 造福曲周”石碑(資料照片);下圖為5月8日拍攝的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的“改土治鹼 造福曲周”石碑(新華社記者王曉攝)。 新華社發

  這裡沒有麥浪,只有滿目的蒼涼。

  “沒想到離北京這麼近的地方,鹽鹼這麼厲害,百姓這麼苦。我們是學土壤的,是給土地治病的,我們有責任把這塊土地治理好,讓老百姓生活好起來。”

  就這樣,1973年9月初的一天,石元春、辛德惠、林培、毛達如、雷浣群、黃仁安、陶益壽幾位老師赤腳蹚著水進了鹽鹼最重的張莊村。

  在這裡,住的是“三漏房”——幾間土房漏風、漏土、漏雨;吃的是“三合面”——高粱面、紅薯幹、茅草根摻在一起;喝的是“苦鹹水”——村裏的水又苦又鹹,初來的人都免不了拉肚子。

  “你們到底能待多久?”當時的張莊村黨支部書記趙文心裏打鼓。此前來過不少治鹼工作組,大多都是不了了之。

  “改不好這塊地,我們就不走。”農大團隊回答乾脆。

  這是張莊實驗室的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月光灑進破漏的屋頂,他們開始了治理鹽鹼的戰鬥:

  查文獻、找病根。他們查閱國內外大量文獻,四處尋訪地方幹部群眾,對張莊鹽鹼地的土壤和水質做化驗,終於摸清了當地地下水鹽運動規律:這裡屬於半乾旱季風氣候,春旱夏澇,雨澇使地下水位上升,鹽隨水返到地面;春旱又讓土壤中的水分大量蒸發,讓鹽分留在地表。常年如此迴圈,使得鹽鹼地危害難以根除。

  開藥方、做試驗。他們多次論證、研究,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方案:採取“井溝結合,農林水並舉”,通過灌排渠係規劃、井灌規劃、林帶道路配置、坑塘和溝渠蓄水、平地和深翻、機械化施工等,開展綜合治理。

  夏天頂著驕陽和農民一起挖溝,身上曬起了泡;冬天不顧嚴寒跳進冰冷的河水打壩;和老百姓一起推獨輪車,穿行阡陌之間;喝著鹹水吃薯幹,拉肚子脫了形……

  紮根這裡,改土治鹼。在張莊村南400畝以荒鹼為主的重鹽鹼地試驗區上,農大科研組判斷:鹹水是可以利用的,改造也是有可能的。

  改造效果確實明顯。經過幾年的治理,試驗區防澇能力提高了4倍,中度和重度鹽鹼地由67%降到7%。

  一年夏天,連日大雨,降雨量達到280多毫米。其他地上的莊稼早已趴下,而試驗區的玉米仍直挺挺站立田間。“真沒見過鹽鹼地裏能長出這麼好的莊稼!”附近的農民心服口服。

  昔日的“鹽鹼灘”漸漸變成“米糧川”。1972年,張莊村糧食畝産量只有79公斤,而到了1979年,這裡的糧食産量超過300公斤,從此結束了吃國家救濟糧的歷史。

  張莊改土治鹼的成功為黃淮海平原的鹽鹼地治理帶來了希望。此後,旱澇鹼鹹治理成果走出曲周,推動了我國涉及3.8億人口、4.7億畝耕地的低産田治理。

  進入21世紀,解決了溫飽的曲周人民,又面臨水資源緊張、農業生産資源環境代價大等難題。

  紮根這裡,持續攻關。農大師生依靠科技在當地進行綜合開發,提高土地生産力和水土資源持續利用,努力推廣高産高效技術,發展多種作物:

  2006年,時任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的張福鎖帶領師生來到曲周,決心探索一套“作物高産、資源高效、環境友好”的整合技術;

  2009年,中國農業大學在曲周鄉村建起科技小院;

  2018年,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綠色發展示範區在曲周建立;

  ……

  5月29日,在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學生在辛德惠院士的墓碑前祭掃。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如今,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時代,中國農大師生們踏上為農服務新征程。

  “農作物根深才能葉茂,我們農業工作者就像農作物一樣,必須兩腳紮在農業生産一線的泥土裏,才能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科技小院創始人之一李曉林説。

  123下一頁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