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經濟在逆境中穩中向好提振全球信心

2019-05-30 17:57:00
來源:南方網
字號

  日前,據人民日報報道,一季度,我國國內生産總值(GDP)約為21.3萬億元,超過2005年全年GDP總量。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6.4%,增速與上季度持平。我國經濟展現出較強的韌性,如此成績單讓人眼前一亮。

  取得這樣的成績殊為不易。面對著全球經濟增長與國際貿易放緩的大背景,面對著一些人對今年全球經濟預期不甚樂觀的態度,尤其是面對著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風險和挑戰,中國經濟依然能交出一份穩中向好的成績單,無疑讓人刮目相看,這既激勵著中國經濟繼續前行,更提振著全球經濟的信心。

  中國經濟為什麼就能行?為什麼不管是生産者還是消費者,不管是國內還是國際,普遍都對中國經濟的增長預期看好?為什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匯豐銀行等機構會紛紛上調對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期?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面對風險挑戰,辦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最有力的應對,中國用實際行動證明,中國經濟是有韌性、有潛力、有前途的。

  中國經濟在逆境中前行,離不開好政策的護航。堅持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鬆緊適度,有力推動了經濟運作總體平穩;大力促進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為擴大內需推出24項政策措施,將市場潛力充分激發出來,有效穩定了市場預期;繼續推行減稅降費政策,讓企業充分感受到了溫暖,也提升了企業擴大投入的能力;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讓所有企業公平競爭,全面激發了市場活力……一項項政策措施的出臺落地,給出的是態度,提振的是信心,迎來的是發展。

  中國經濟在逆境中前行,離不開創新能力的提升。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能夠保持高速增長,創新能力提升是重要因素之一。當前,我國擁有世界最大規模的研發隊伍,發明專利申請量連續8年居世界首位;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發佈的《2018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排名第17位,首次躋身全球創新指數20強;2018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近2萬億元,已經超過經合組織國家平均水準……這些數據的背後,是讓人羨慕的創新能力,是新産業、新模式、新業態的層出不窮,是“中國號”巨輪無懼風高浪急的底氣所在。

  中國經濟在逆境中前行,離不開廣闊無限的市場。我國是一個擁有近14億人口的全球最大市場,當擴大內需的政策持續發力,對企業來説就是無限的潛力和空間。在依靠強大市場內生力量的同時,我國還在積極拓展國際市場。一方面是“只要産品好,不愁沒銷路”的自信,讓我國具有競爭力的産品在國際市場上繼續走俏,另一方面是積極主動擴大開放,通過“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一系列平臺,不斷加強合作,拓展海外市場……不拒眾流,方為江海。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都風生水起,這就是中國經濟的活力和潛力。

  中國經濟的成績鼓舞人心,但是前路卻依然艱難。尤其是面對著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不穩定因素,中國經濟的增長將會面臨諸多的困難,但是只要我們匯聚億萬人民的聰明才智,只要我們凝聚起“眾人拾柴火焰高”的磅薄力量,只要我們始終為著強大的中國不懈奮鬥,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國經濟必然能夠行穩致遠,必然會繼續成為全球經濟的“壓艙石”。這一點,中國改革開放40餘年的歷史已經證明,2019年第一季度的經濟指標已經證明,未來中國的發展也必將證明。(南方網高永維)

[責任編輯:陳文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