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真的來了!這一神奇材料,能讓你的骨骼再生!!潛力1000億元+!!!

2019-05-30 17:21:00
來源:央視財經
字號

  曾經有一句話:“造飛機的不如賣茶葉蛋的”,説的是科研工作者沒有得到應有的價值體現。如今國家大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改革措施有力地保障了科研人員在這個創新時代裏的財富收益。

  從2016年底,四川大學推出了科研體制改革的“川大22條”,2年多時間,一大批高新科技成果離開實驗室走進市場,曾經的窮教授在改革中,也真正獲得了知識帶來的真金白銀。

  

1. “川大22條”引來眾多“激情教授” 新科技成果井噴式增長

  兩年多的時間,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余洛汀課題組共有4種新藥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比如,主要針對人類重大疾病的小分子靶向藥和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新藥等。

  學生們都稱他為“激情教授”,原因是他目前還有治療急性髓係白血病、淋巴瘤和結直腸癌等疾病的十幾種新藥在等待申報臨床試驗,實現新藥研發品種19倍的增長。

  同一實驗室的另一位教授楊勝勇也被稱為“激情教授”,原因也是他率領的課題組還研發了針對癌症、紅斑狼瘡、中風等多種疾病的藥物,並等待申報臨床試驗。

  在四川大學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雲兵剛剛研發了全球最新一代血管支架。這種血管支架跟人體血管再生相匹配,血管完全構建完之後,它還會消失,以前的堵塞也能夠溶解掉,這樣就解決了以前金屬支架留在體內,病人需要一輩子都要服抗凝血藥物的問題。

  此外,王雲兵還展示了一種全球獨創的人工心臟瓣膜,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在中國藥監局獲證、批准的産品。

  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國家生物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授張興棟,今年81歲,是四川大學年齡最大的“激情教授”,他為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展示了目前全球唯一能再生軟骨、修復人類軟骨缺損的膠原材料。

  這種材料具有再生關節軟骨、實現關節軟骨的永久修復的功能,解決了世界軟骨再生的重大難題,目前做了60例試驗都成功了。

  張興棟的另一項全球獨一無二的成果:骨誘導磷酸鈣陶瓷材料,它的神奇之處就是:用它修補人類骨骼的缺損後,材料中竟然會長出新骨,同時這種材料會慢慢消失,人類骨骼實現了自我再生。比如:它可以解決正在發育中的兒童頭蓋骨修補的難題。

  這兩年,四川大學各研發領域不斷涌現出更多的“激情教授”,新科技成果也出現井噴式增長。

  四川大學科研院科技合作與技術轉移部副部長 高德友:這兩年,我們已經有80多個成果進行了作價投資入股,估值總金額已經達到過去十多年總和的10多倍。

  

2. “川大22條”:50%-90%的成果所有權分給科研人員

  張興棟院士的骨誘導磷酸鈣陶瓷,被國際公認為“再生複雜組織的革命性途徑”,開拓了生物材料科學與産業發展的新方向。作為全球唯一能夠在受損部位重新生長出新骨的新材料,它也在全球整容、骨骼修復領域擁有上千億元的市場潛力。

  説起這樣的科研成果,張興棟院士熱情高漲,但他告訴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此前科技成果轉化面臨産權和審批效率低的問題,大學的科研熱情並不高、科技成果轉化也很難。民間資本對大學科研成果的態度是:又愛又怕。愛的是,一些技術確實有巨大的市場空間;怕的是,自己被拖垮拖死,進退兩難。 

  這樣的尷尬局面在2016年底被打破,四川大學推出了《四川大學科技成果轉化行動計劃》,系統性地提出22條舉措,因此它也被簡稱為 “川大22條”。

  四川大學科研院科技合作與技術轉移部副部長 高德友:如果科技成果不轉化,失效了,國有資産也同樣流失了。只有實現了轉化 ,國有資産才會保值增值。

  “川大22條”明文規定:“學校科學評估和確定所有權權屬比例,成果完成人可享有50%-90%的成果所有權,並按所有權權屬比例享受相應的權益”,也就是説,以往100%屬於學校的科研成果,現在要把50%-90%分給科研人員,如此高的確權比例,前所未有。 

  “川大22條”推出之後,不僅國有資産的增值速度遠超過以往,而且民間資本看到科研成果決策速度大幅提升後,紛紛和大學科研團隊合作,使得科研團隊的研究經費迅速增長。有大量的科技成果以作價投資入股的方式進行轉移、轉化,總估值已經達到6億多元。其中,國有部分佔將近1億元左右。

  余洛汀説,現在一年的科研經費有十倍增長,以前買不起的研究設備,現在可以放心地買、大膽地買。在試驗大樓,由於沒有更多的房間,今年新買的設備就擺放在一樓的大廳裏。此外,他們還剛剛投入數千萬元鉅資,買了全國都沒幾臺的冷凍電鏡。 

  作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楊莉是“川大22條”的受益者。2017年,楊莉所屬科研團隊的7項抗腫瘤藥物、基因治療藥物被評估為3.6億元,其中90%,也就是3.2億元的股權被確權給科研團隊,楊莉分到的股權價值1000萬元。

  楊莉説,這1000萬元的股權,如果10年後新藥研發成功、順利上市,可能會價值幾億甚至幾十億;但如果研發失敗,1000萬元的股份就會一文不值,因此風險也很大。

  楊莉介紹了一款她過去耗費20年青春,才進入二期臨床的世界級新藥。這款新藥能夠治療頭頸部的惡性腫瘤,包括鼻咽癌、口腔的淋癌,它可以阻斷腫瘤的血管生成,達到抑制腫瘤擴張、生長的目的。

  這種新藥還需要通過二期和三期臨床,距離最終上市還要5到8年的時間。楊莉希望自己的成果造福人類,給人類創造一個更好的生存空間,這種成就感不是金錢能取代的。

  半小時觀察:

  科技成果轉化難,長期以來是困擾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一個難題。國家在這個領域實施的改革,就是要打破這樣的怪圈。改革最核心的問題,就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中,能不能真正尊重科技人員個體的勞動價值,尊重科技人員的知識價值。轉化一個具備市場價值的科技成果,如果不能在確保國家、集體利益的同時,保障好創造者的利益,科技成果轉化的道路,註定會坎坷不平。幸運的是,改革的各項舉措,已經清晰地給廣大科研人員,實現了一條國家受益,市場歡迎,個人得利的多贏道路。

  不久前發佈的《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8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顯示,2017年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以轉讓、許可、作價投資方式轉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額增長迅速。合同金額達121億元,同比增長了66%。而報告也特別統計,科研人員獲得的現金和股權獎勵金額大幅增長,2017年已經達到了47億元,同比增長了24%。讓科技成果真正地進入市場,成為真正的生産力,讓知識得到真正的尊重,讓艱苦漫長的科研過程,得到真正的回報和肯定。國家受益,市場繁榮,個人得利,這就是改革真正的目的。

  改革帶來“多贏”成果!

[責任編輯:陳文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