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基層蹲點調研】戈壁中,壯志酬我青春飛揚

2019-05-19 16:47:00
來源:當代先鋒網
字號

  3月底我來到新疆天山北麓的石河子大學蹲點採訪時,小草剛剛冒出頭來,樹芽還沒有發出,看上去很是荒涼。但是運動場上的年輕人、教學樓裏的讀書聲、實驗室裏的燈光,都讓這所戈壁灘上的大學顯得生機勃勃,朝氣沖天。

  一天夜裏,我得到一個消息:那天是曹連莆老師80歲生日。曹連莆是石河子大學農學院教授、小麥育種專家。數十年來,他堅持活躍在本科教學一線,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農學院學生,他主持的科研團隊成功培育了適宜新疆種植的一系列高産麥類作物新品種,為當地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第二天一大早,我手捧鮮花來到曹老師家裏,曹老師和老伴笑容滿面地迎接了我。老熟人沒什麼客套,他説:“知道你來採訪了,都是學生們在操持過生日的事,就沒有告訴你,沒想到還是讓你操心了。”

  20世紀60年代初從北京農業大學畢業後即來到石河子教書的曹連莆,説起自己近70年的教師生涯,言語間充滿了自豪:“能把自己的所學教給更多的學生,讓他們成為新疆和兵團事業發展的主力軍,這是我一輩子最自豪的事。現在雖然退休了,但我沒有離開教學崗位。我給新入學的新生講石河子大學的歷史,給黨員上黨課,發揮自己的餘熱,生活很充實。”

  在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病理科,77歲的胡文浩老師端坐在顯微鏡前,全神貫注,不時與身邊年輕的同事交流著從顯微鏡中看到的情形。我來到這裡時,胡老師已經從早晨工作到下午了。這位1961年從上海考入石河子醫學院(石河子大學醫學院前身),畢業後留校工作至今的老人,所做的事就是天天坐在顯微鏡前觀看生理切片,一坐就是50多年。她是醫生,卻不直接接觸病人,只看這些單調呆板、花花紋紋的切片,就能診斷病情。

  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病理系主任龐麗娟深情地説:“胡老師傳幫帶的作用很大,我們都是她一個個帶出來的。她現在仍然是我們的主心骨,看不到她,我們心裏會發慌。因為她為我們傳承了一個魂,這就是認真、嚴謹、無私、奉獻的精神。這就是我們學校辦學的初心。”

  談到自己,胡老師笑著説:“我沒有作什麼貢獻,就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老師。讓我欣慰的是,我培養了許多學生,他們現在在各地病理學的崗位上工作著,這就夠了。”

  這些見證了石河子大學發展的老師們,平平淡淡的一句話,就讓我肅然起敬。想當年,他們遠離家鄉和父母,長年堅守在戈壁灘上,將自己的最好年華毫無保留地獻給了祖國的邊疆,傾畢生所學和才華智慧為邊疆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但他們始終沒有一絲一毫的驕傲,平靜中透著一種自然。

  人們都説孔雀東南飛,邊疆留不住人才。為什麼許多年輕人仍然會來此奉獻自己的一生呢?

  在石河子大學機械電氣工程學院的教室裏,剛剛下課的秦新燕笑盈盈地走到我的身邊。這位去年剛剛從武漢大學畢業的博士生,放棄武漢已有的工作,與愛人義無反顧地來到石河子大學當一名普通的老師。問她為什麼選擇這裡,她的回答很乾脆:“這裡有幹事業的環境,這裡能讓我們發揮自己的才智,這是我們最看重的地方。我們就想把自己所學貢獻給邊疆的教育事業,同時在教學中把科研工作推向更高水準,讓自己所學成為社會所用。”秦新燕來到學校後發現,這正是老一輩教育家辦學時就在奮鬥追求的目標。“我們這些後來者要接過他們的夢想,努力奮鬥下去。一代代接續奮鬥,總有實現目標的那一天。”

  蹲點採訪期間,天天可以聽到石河子大學的校歌:天山下,瑪河畔,有我可愛的校園;育桃李,播書香,悠悠歲月散發芬芳。這裡知識在傳播,這裡科學在照耀。別父母,離故園,明月伴我赴邊疆;戈壁中,綠洲上,壯志酬我青春飛揚……

  我想,這就是石河子大學幾十年來生機勃勃,茁壯成長的根基吧。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