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一帶一路 新疆在行動】為全球治沙貢獻中國智慧

2019-05-17 17:45:00
來源:新疆日報
字號

  圖為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防沙治沙團隊工作人員在毛里塔尼亞架設自動氣象站(攝于2019年3月5日)。 圖片由新疆生地所防沙治沙團隊提供

  2012年,新疆生地所防沙治沙團隊來到“非洲綠色長城”的締約國毛里塔尼亞,對這裡的風沙運動規律、氣候狀況等進行基礎研究,並向當地人宣傳推廣防沙治沙先進理念和技術。

  目前,該研究團隊在“非洲綠色長城”部分成員國開展了荒漠化數據庫建設、遙感數據解譯、自動氣象站建設等工作,旨在為防護林防沙方案的設計、防沙工程材料的使用提供科學依據。

  在剛剛結束的“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上,中國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簽署了關於建設綠色“一帶一路”的諒解備忘錄,與30多個沿線國家簽署了生態環境保護的合作協議。

  新疆日報訊(記者謝慧變報道)4月26日,記者見到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以下簡稱新疆生地所)研究員徐新文時,他興奮地説:“就在幾分鐘前,一家北京的企業聯繫我們,準備洽談毛里塔尼亞防沙治沙相關項目的合作。”這意味著,徐新文和他的科研團隊耗時近7年研究出的科研成果即將實現轉化。

  荒漠化防治是人類面臨的重要課題和挑戰。2016年,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聚焦攜手打造綠色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智力絲綢之路、和平絲綢之路,以釘釘子精神抓下去,一步一步把“一帶一路”建設推向前進,讓“一帶一路”建設造福沿線各國人民。近年來,新疆生地所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廣中國治沙經驗,用實際行動造福當地人民。

  2007年,為應對日益嚴峻的荒漠化危害,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11個國家聯合啟動“非洲綠色長城”計劃,即建立一條橫穿非洲大陸的綠化帶,來阻止撒哈拉沙漠南移。然而,該計劃因其覆蓋面廣、工程量大以及區域、技術差異等原因面臨諸多挑戰,特別是缺乏成套的技術模式與綜合系統方案來同時實現植樹造林、生態恢復減貧和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等目標。

  借助科技合作項目,2012年,新疆生地所防沙治沙團隊來到“非洲綠色長城”的締約國毛里塔尼亞,對這裡的風沙運動規律、氣候狀況等進行基礎研究,並向當地人宣傳推廣防沙治沙先進理念和技術。

  2012年,新疆生地所防沙治沙團隊的周娜第一次來到毛里塔尼亞,她最大的感受是先要適應“吃”沙。周娜回憶,剛去的幾天正好趕上沙塵天氣,毛里塔尼亞的首都努瓦克肖特“淹沒”在沙塵中,只要一齣門,嘴裏眼裏都是沙。即便是開車出去,車子也很容易陷入沙裏,幾乎每天都要在沙漠裏推車。

  努瓦克肖特西臨大西洋,地下水礦化度高,淡水基本都來自南邊塞內加爾河,需要用輸水管調取。在這樣的情況下,當地人種植防護林能不能活全“看天”,遇到持續乾旱,存活率就更低。所以,在當地傳播節水灌溉技術成了“非洲綠色長城”建設技術指導的首要任務。周娜説:“雖然淡水缺乏,但以前當地人種樹還是大水漫灌,通過我們的示範,他們對滴灌技術已經完全接受了。”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2017年,新疆生地所與“非洲綠色長城”組織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約定:新疆生地所將為“非洲綠色長城”計劃提供科技支援,將塔克拉瑪幹沙漠治理的經驗在毛里塔尼亞推廣,並輻射到非洲其他國家。同時為這些地區在農、林、牧生態系統監測評估、可持續土地管理和綠色經濟等方面開展培訓和研究,共同推動“非洲綠色長城”建設。

  圖為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防沙治沙團隊工作人員和毛里塔尼亞當地人一起進行機械防沙實驗時合影留念(資料圖片)。圖片由新疆生地所防沙治沙團隊提供

  毛里塔尼亞地處非洲西北部,是一個建立在撒哈拉大沙漠上的國家,國土總面積103.07萬平方公里,但超過80%的國土被沙漠覆蓋,只有0.2%的土地適合耕種。

  從烏魯木齊到毛里塔尼亞首都努瓦克肖特乘飛機需要轉机兩次,行程需要24個小時。新疆生地所防沙治沙團隊成員每年至少要去兩次,每次最少要待半個月。

  2012年開始,這個團隊就在中國新疆和毛里塔尼亞之間來回穿梭,他們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為毛里塔尼亞構建了首都圈綜合防護體系規劃方案。新疆生地所防沙治沙團隊負責人徐新文介紹,近年來,毛里塔尼亞採取了一系列防沙治沙的措施,取得了實效,但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人工造林採用的固沙植物單調,大量固沙機械大方格面積過大、無法保護方格內的固沙植物,方格內部還存在大量流動沙丘、無法從根本上改善人居環境等。

  新疆生地所防沙治沙團隊歷時7年,無數次與沙漠進行“交鋒”,終於制定出詳細可行的方案,該方案也得到當地相關部門的高度認可。“該方案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建成後將徹底改變毛里塔尼亞首都努瓦克肖特的景觀狀況,改變人居和農牧業生産狀況。”徐新文説。

  目前,該研究團隊在“非洲綠色長城”部分成員國開展了荒漠化數據庫建設、遙感數據解譯、自動氣象站建設等工作,旨在為防護林防沙方案的設計、防沙工程材料的使用提供科學依據。

  不僅如此,新疆生地所防沙治沙團隊還積極組織國內從事荒漠化防治的6家企業,對“非洲綠色長城”成員國進行考察,為下一步建設中國荒漠化防治技術展示區作準備。徐新文介紹,目前展示區已經完成規劃設計工作,正在與各個企業積極溝通,籌備展示區材料。展示區內將呈現中國防沙治沙材料、先進設備技術等,建成後不僅將為毛里塔尼亞科學防沙治沙提供有力支撐,同時也為非洲其他國家的風沙災害治理提供借鑒與參考。

  徐新文不僅僅是“非洲綠色長城”項目的負責人,同時還參與了中哈“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興城市生態屏障建設合作研究項目。

  哈薩克1997年遷都,新首都努爾蘇丹位於哈薩克中北部荒漠草原。這裡大風天氣頻繁,有“風都”之稱。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推進,2016年,中哈“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興城市生態屏障建設合作研究項目啟動。

  徐新文帶領團隊,經過近兩年的摸索,已在努爾蘇丹建成了引種篩選基地,成功引入40余種植物苗木和插條,建立了20公頃示範基地,針對當地林帶種植密度大、成活率低等問題構建了“調整密度—改良土壤—喬灌組合”的林帶結構優化模式。目前努爾蘇丹的生態環境已得到明顯改善。“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推進,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也在積極謀求走出去,我們提供技術支援,企業提供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共同為‘一帶一路’國家謀福利。借助新的科技項目,下一步我們將針對引種植物的管理監測、林木的更新維護等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徐新文説。

  在近期結束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中國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簽署了關於建設綠色“一帶一路”的諒解備忘錄,與30多個沿線國家簽署了生態環境保護的合作協議。“地球是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建設美麗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徐新文説,借助“一帶一路”建設的契機,分享中國先進的治沙經驗,不僅能夠為共建綠色絲綢之路貢獻力量,積極“走出去”也帶動了我國防沙治沙相關科研成果的轉化,實現了互利共贏。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