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青春的印記】一家兩代人的“無悔青春”

2019-05-05 12:04: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五四運動100年來,中國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續奮鬥、凱歌前行,用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中國、青春之民族。今天(5月4日),我們一起來看“一家兩代”的青春故事。

  這片齊魯大地如今充滿盎然生機,可時間倒流百年,它卻面臨任由帝國主義宰割的命運。1919年,當中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巴黎和會”上提出歸還山東被強佔的各種權益時,帝國主義列強竟操縱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消息傳來,令國民激憤!那年29歲的許德珩正是在北京大學就讀的學生。

  1919年5月4日,3000多名學生在天安門廣場集會,“五四運動”爆發!現場宣讀了許德珩起草的《北京學生天安門大會宣言》,向全國民眾大聲疾呼:“外爭主權,內懲國賊!”青年學生們為國家命運而呼喊。他們痛毆賣國賊,火燒趙家樓。

  為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30歲的許德珩于1920年去法國研究馬克思主義社會學。1927年他學成回國,先後在北大等多所高校傳播社會主義知識。日軍侵華時,許德珩奔走于大後方,動員抗戰、保衛家鄉;新中國成立後,他培養一批批青年投身祖國建設,成為中堅力量。

  但1964年發生的一件大事,卻讓許德珩沒想到竟與自己的家人有關。10月16日這天,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舉國振奮。許德珩得知這一消息時,恰好著名物理學家嚴濟慈來家中做客。

  許德珩的女婿就是鄧稼先。這是1950年他26歲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時的照片。9天后,他就回國投身新中國建設。那時,一家人聚在一起,鄧稼先常會聽到許德珩講起自己參加“五四運動”的故事。

  國恥之痛,鄧稼先不是不知道。在少年時代,他也經歷了日本侵華、國土淪喪的苦難!所以1958年,鄧稼先接到研製原子彈這個國家任務時,他毅然接受。

  從此,鄧稼先隱姓埋名于戈壁灘研製核武器。這張照片是鄧稼先在核子試驗場少有的工作照。1979年一次空投核彈試驗出現故障,作為這次試驗的簽字負責人,鄧稼先堅持要實地查看核彈具體情況。

  在後來的住院檢查中,鄧稼先身體各項指標均不正常。1985年國慶節那天,在癌症擴散無法醫治的時候,鄧稼先提出的要求是去天安門看一看。那年22歲的警衛員遊澤華就陪在他的身邊。

  鄧稼先去世13年後,在新中國成立50週年前夕,國家授予包括他在內的23位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當年國家決策研製原子彈後,很多人就突然消失在人們的視野,甚至連親人都不知道他們去了哪。“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他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輩子的頑強奮鬥詮釋了愛國主義的情懷,也激勵著後輩科技人。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