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發展大國經濟必須培育和壯大國內市場

2019-04-13 10:40: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編者按】李克強總理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持續釋放內需潛力。這既是為了有效應對國際複雜嚴峻的經濟環境變化,也是以強大國內市場為我國經濟平穩運作提供有力支撐,更是破解2019年經濟下行壓力的關鍵舉措。強大國內市場怎麼幹?有哪些生動具體的案例可供參考?就此,光明網理論部聯合南京大學長江産業經濟研究院,邀請業內多位專家學者推出系列解讀文章,就如何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進行專業性地深入研討。

  作者: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南京大學長江産業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劉根榮

  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發展,中國迅速崛起。隨著經濟迅速發展,每人平均收入不斷攀升,我國內需市場快速增長,規模不斷擴大。在更高水準、更高層次上促進中國經濟向世界開放的同時,我們要繼續強調培育和利用好國內市場的重要性。

  一、培育和壯大國內市場,形成強大的國內需求,是大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培育和壯大國內市場,有利於轉換經濟增長方式。隨著中國經濟成長,中國出口市場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局面,我國過度依靠投資和外需的經濟增長模式,已使得能源、資源、環境的制約影響越來越明顯。一方面,客觀上,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市場市場容量日漸飽和,難以承接中國商品大量涌入;另一方面,這些國家國內政治和經濟勢力對中國商品擠佔其本國市場的局面日漸不滿,導致頻繁的雙邊貿易摩擦。這對中國宏觀經濟穩定形成巨大的衝擊。從已有成熟的大國經濟發展的經驗來看,沒有哪個大國能夠長期依賴出口市場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因此,中國必須改變依靠投資和外需的經濟增長模式,大力發展國內市場,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依靠內需自我迴圈、良性發展的能力。

  其次,培育和壯大國內市場,有利於構建以我為主的全球價值鏈體系。在依靠投資和外需的經濟增長模式中,中國製造業缺乏品牌塑造能力與動力,也缺乏新産品、新技術創新的動力,只能被動滿足海外市場需求,在全球産業價值鏈中處於低端環節,只能以低勞動力成本與低生態成本參與國際競爭,處於被兩端壓榨的不利局面。這不利於中國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也完全不符合中國大國經濟所應有的國際競爭地位。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利用好國內消費需求轉型升級帶來的發展機遇,注重品牌建設,以科技創新、産品創新滿足國內需求。在産業鏈分工上逐步佔據以研發、設計以及行銷為主的高價值環節,並構建起以我為主的全球價值鏈體系。

  最後,培育和壯大國內市場,有利於更好利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以國內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為主帶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可以降低對出口的依賴,減少貿易摩擦。當然,形成以強大國內市場為依託的大國經濟,並不意味著中國會走一條封閉保守的逆全球化的道路。恰恰相反,中國將立足於強大的國內市場,以更加自信、更加開放的姿態融入世界經濟,以“一帶一路”建設為抓手,實現中國企業在國內外市場的融合發展,更好地利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二、堅持市場取向的改革,加大改革力度,是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根本保證

  要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實現“六穩”,就必須堅持市場取向的改革,加大改革力度。

  加快國內市場體系建設,完善各類商品市場和生産要素市場。在商品體系建設方面,要進一步發展平臺經濟,促進流通創新;發展工業網際網路經濟,打造智慧型家居製造業,引導消費變革。生産要素市場建設方面,著重發展和完善資本市場,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大對要素所有者的産權保護,促進資本、技術、人才等先進要素的合理流動。

  維護市場秩序,保護消費者權益。加強信用體系建設,打擊假冒偽劣坑蒙拐騙等違法違規行為,凈化消費環境。國內中高端消費人群的消費意願與消費能力強,出國旅遊與奢侈品消費成為其重要的消費模式。保護消費者權益,有利於提高消費水準,促進消費結構升級,減少國內消費購買力的外溢。

  加強産權保護,特別是加大對智慧財産權的保護。産權制度是有效界定和維護市場經濟活動主體的權益,形成穩定預期,提高市場效率的根本保證,也是形成強大市場的基石。加大産權保護,特別是智慧財産權保護力度,是促進現代經濟技術進步的動力。智慧財産權是企業創新的重要保障,提高智慧財産權保護可以提高企業家的創新積極性,也可以維護企業利用品牌、專利産品或技術形成的競爭優勢。

  深化稅費制度、投融資制度改革。必須切實實行減稅降費政策,特別是要降低對水、電、煤氣、天然氣等能源資源的收費制度,降低商業性收費標準,減輕企業負擔。要提高企業直接融資比例,降低企業利息負擔,提高實體經濟的盈利能力。

  消除壟斷,降低行業壁壘。放開競爭性行業,以競爭中性政策鼓勵民間投資;推進公用事業部門投資多元化,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對投資者或企業實行普遍的國民待遇,為社會資金尋找新的投資渠道。

  放鬆管制,為新經濟成長預留制度空間。生活中新經濟所帶來的市場潛力擴大的機會比比皆是,例如利用“網際網路+”創造出許多新的商業模式。其中,以“網際網路+農産品”為例,通過各類網際網路平臺實現了農産品生産、農産品流通、旅遊觀光等多業態的融合發展,形成了定制化體驗式的現代農業,提高了農産品的消費需求。對於這些新經濟、新商業模式,政府相關部門應在一定程度上放鬆管制,減少行政干預,為其發展預留富有彈性的制度空間。

  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要加快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等區域一體化建設,以區域經濟一體化拉動投資需求。在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要注意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要讓企業成為區域一體化的主體,通過企業的兼併重組等投資活動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