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馬蘭花開鑄英魂 馬蘭村裏的年輕人

2019-04-06 15:31: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家國清明,慎終追遠,歷史如鏡,精神永存。

  馬蘭是我國唯一的核子試驗基地,這片土地見證了太多的風雲過往。在眾多的奉獻者中,有將軍、有科學家,還有許多默默無聞的工作人員。1964年10月16日,隨著羅布泊上空的一聲巨響,中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在歡呼的人群中,有一百多名各高校的畢業生,他們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義無反顧地投入到這一偉大事業中,也在馬蘭基地收穫了光榮與夢想。

  已經離開馬蘭基地三十年的陳偉時,今天又再一次踏上這片土地。

  長眠在此的是陳偉時的父親,我國著名的核科學家陳達院士,能夠安葬在馬蘭,是他生前的夙願。

  墓碑照片上微笑著的這個老人,56年前,毅然來到羅布泊,那時他只有26歲。

  1963年,地圖上還沒有馬蘭這個名字。清華大學核物理專業畢業的陳達聽了周總理的向科學進軍的報告後,熱血沸騰。正是這一年,陳達不顧家人的反對,和一批大學畢業生收拾行裝,報名國防事業。這一年也是馬蘭基地大規模接收地方大學畢業生的第一年。

  一窮二白的戈壁灘,只有片片的馬蘭花和這些年輕人相伴。核子試驗基地成立了研究所,然而因為國際上的技術封鎖,科研人員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面對這些困難,基地的年輕大學生們卻迸發出艱苦奮鬥,勇於創新的工作熱情。

  當第一顆核彈試驗的煙雲還在翻騰之際,陳達和戰友們穿上厚重的防化服,不顧安危直接去爆心取樣。

  在最關鍵的時刻,陳達和其他科技人員克服各種困難,超額十倍完成了取樣任務。

  在刀山火海般的危險中採集爆炸數據,不僅能夠判斷此次核爆是否取得了完全的成功,還將為以後的核彈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論參考。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這樣艱巨的任務,當時就落在了年僅27歲的陳達身上。

  時過境遷,記者跟隨陳偉時,尋訪陳達院士當初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前行,除了四週寸草不生的大山,就是一望無垠的鹽鹼地。

  在兒子的印象裏,父親當時的工作條件是極其惡劣的。

  像陳達這樣的科技人員,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但是他們在科研上的成就世人卻知之甚少。

  在陳偉時的印象裏,父親在工作中是嚴謹細緻的,在生活裏又是歡樂浪漫的。

  陳達在清華大學唸書的時候就是校文工團的成員,來到馬蘭基地以後,這個業餘愛好也沒有放下,文娛演出的時候,陳達是專職的手風琴伴奏。從一名清華大學學生到一位核物理專家,一位技術將軍,一位中科院院士,中國核子試驗事業造就了陳達和一批批青年學子。他們投身羅布泊,在惡劣的環境下完成多項科研攻關項目,為國防事業奉獻了畢生的心血。馬蘭基地為國家培養出10名院士,37位將軍,11位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