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馬蘭花開鑄英魂】成就驚世界 忠骨埋黃沙:馬蘭精神鑄就“大漠軍魂”

2019-04-05 16:14: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今天是清明節,家國清明,慎終追遠,緬懷英烈、寄託哀思。

  從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到1996年7月30日中國暫停核子試驗,在這30多年時間裏,先後有十萬多各行各業的核子試驗相關人員奔赴荒涼的大漠深處。

  他們有戎馬一生的將軍,也有剛剛入伍的年輕戰士,有海外學成歸來的專家,也有剛剛大學畢業的熱情學子。為了一個神聖的目標,他們隱姓埋名,默默無聞,有的長期工作紮根在馬蘭基地,更有一些人長眠在此,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大漠忠魂。

  “盼望已久的軍服,今天穿上了身,心裏無比高興,我要永遠穿,我要為解放軍增光。”(一九六三年九月二十五日摘自《史蔭波日記》)

  這本日記本的主人叫史蔭波,1963年從大連工學院畢業,那一年他26歲,毅然參軍入伍來到了馬蘭。史蔭波是馬蘭基地核爆自動化監評的技術骨幹,多次立功受獎。

  史蔭波學生 戰友 張洪平:他很細心,我們搞原子彈,沒有現成的東西,他説你們一定要認真,所以他對我們這個要求,他也是自己這樣做的。

  作為項目帶頭人,史蔭波總想著,能把自己團隊負責測試的數據精確些,再精確些。由於積勞成疾,1975年,史蔭波患上了慢性疾病。為了不中斷自己的工作,史蔭波放棄了去醫院治療的機會。

  史蔭波學生 戰友 張洪平:國家多少年就試驗這一次,沒有百分百的把握行嗎?一個組就在你負責的這個環節上出了問題,你想想你是什麼心情?

  記者:什麼心情?

  史蔭波學生 戰友 張洪平:死的心都有。

  眼看著試驗前最關鍵的日子馬上要到了,但史蔭波的身體已經虛脫得連走進化爆場的力氣都沒有了。

  史蔭波學生 戰友 張洪平:如果去不了,背也把我背去,抬也把我抬去。

  在他的強烈要求下,戰友們借來擔架,把他抬到了化爆場。這次的試驗成功了,而這也成了史蔭波生前最後一次進化爆場,在這之後他再也沒能站起來,去世時年僅45歲。

  史蔭波的妻子 陶克珍:白髮人送黑髮人,你想多難啊。

  史蔭波的兒子史暉:我母親也哭,我也哭,一個家裏面,父親走了,那是一個大梁。等到我要當兵的時候,我奶奶就反對,我説必須的得去啊,這一代人的精神我們是非常理解的。

  像父親一樣,史暉穿上了軍裝,用這種方式表達對父親的敬意和理解。在馬蘭基地,像史蔭波這樣普通的核子試驗人員成千上萬,他們幹著驚天動地事,甘做隱姓埋名人。在馬蘭烈士陵園,我們看到了許多無名烈士的墓碑。

  原總裝備部創作室創作員 彭繼超:在戈壁灘上最早的烈士,就當年在馬蘭説是修路的,到戈壁灘上打紅柳條子,打紅柳條子之後就失蹤在戈壁灘上了,那墓地埋什麼,只能給他埋了他的軍帽,埋他一套軍裝,沒找到。所以烈士陵園有好多無名的烈士墓。

  在這些奉獻青春,奉獻生命的戰士中,不乏有女性的身影。1970年6月30日,基地五四六醫院的護士武桂芬,在護送重病號的途中發生了重大交通事故,當時,她奮不顧身的去救同車的重傷戰友,卻把自己生死放在一邊,武桂芬犧牲的時候,留下了兩個孩子,一個兩歲,一個才僅僅十個月。在武貴芬犧牲後,妹妹武桂琴頂替姐姐也成了一名馬蘭人。在馬蘭,有無數像武貴芬姐妹一樣把自己的青春和美好年華獻身給國防事業的女戰士們,她們就是最美的戈壁之花。

  原總裝備部創作室創作員 彭繼超:大戈壁灘走著,你突然發現前面有一朵非常漂亮、耀眼的那種金黃色的小花朵,你走到跟前一看,就是一個野桿,直直那麼一朵花,沒葉子。這些普通人拼盡全身的力量為祖國開這麼一朵花,最後他們連葉子都省略了。

  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這不是簡簡單單的幾句口號,這就是馬蘭人的真實寫照。

  在馬蘭長大的孩子們都説,小的時候最好玩的玩具就是戈壁灘上的黃沙,兜裏揣得最多的就是沙子裏挖出來的各種各樣的石頭。上學放學都是自己去,經常好幾天都看不見父母的身影。八十年代初,馬蘭開始有了自己的電視臺,這裡的孩子們才第一次知道,原來水裏還能游泳。有一個叫小明的孩子,在一次大雨後積水的水塘裏,也想像電視裏看到的一樣在水裏游泳,卻意外溺亡,那年他才12歲。

  原總裝備部創作室創作員 彭繼超:他媽媽哭得已經不會哭了,就在那個孩子門外面念叨,坐到地下念叨,説你想吃餅乾,我沒給你買,想要什麼玩具也沒滿足。從那以後,過了那年,馬蘭修了個游泳池,當時的司令説,戈壁灘的孩子也是孩子呀。

  從踏上羅布泊這片荒原第一天,到建成這十萬平方公里的試驗場,數萬名中國軍人用他們的成就震撼了世界,而他們自己甘願默默無聞,從不炫耀自己開出的豐碩花朵。

  原總裝備部創作室創作員 彭繼超:馬蘭精神,實際上它體現的是一種奮鬥的精神,一種奉獻的精神,一種創新的精神,一種向上的精神。它是需要繼承和延續的,更需要我們這一代人不停地注入和創新,這才是馬蘭精神的真正意義所在。

  這座代表著核子試驗和和平的紀念碑就坐落在馬蘭烈士陵園,在這裡長眠著400多位有名或者無名的革命烈士,他們中間有的是戎馬倥傯的將軍,有的是以身殉職的普通官兵,有的是積勞成疾而去世的科技人員,他們都是為了祖國的國防事業,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而獻身的大漠忠魂。今天讓我們記住這些英雄,為了那些不能忘卻的紀念。

[責任編輯:尹賽楠]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