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西藏教育事業的歷史轉變:從“有學上”到“上好學”

2019-04-06 15:33: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行走在光明大道上——紀念西藏民主改革60週年

  光明日報記者 王遠方 尕瑪多吉

  在拉薩市區的東側,波光粼粼的拉薩河環抱著一座充滿生機的新城。這就是2012年開工建設的拉薩教育城,它也是目前西藏最大的一處現代教育集中區和教育基地。

  西藏要發展,教育是基礎。60年滄桑劇變,拉薩教育城的背後是西藏教育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拉薩市持續加大投入力度,“15年免費教育”圓各族群眾子女無憂無慮的上學夢;推行適度集中辦學,破解農牧區學校點多線長面廣、資源分散、品質低下的佈局難題;佈局建設教育新城,破解老城區功能集中、人口壓力大、學位緊張等實際困難;充分借助北京、江蘇兩省市和內地教育資源優勢,率先試行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使更多學生實現不出拉薩就能享受內地優質教育的夢想。

   家門口的“內地西藏班”

  走進拉薩教育城,來到拉薩江蘇實驗中學的歷史課堂上,王啟明老師正在帶領學生們進行高考前的復習。作為援藏教師,來自江蘇省漣水縣鄭梁梅中學的王啟明到拉薩已經有4年時間了。高寒缺氧、天氣乾燥,當初剛來拉薩的王啟明對這裡的生活多少有些不適應,但是兩地教學上的差異是讓王啟明印象最深刻的。“當時第一學期,明顯感覺到這裡學生的基礎薄弱,和內地的上課節奏不一樣。”王啟明回憶道。

  觀念的轉變在自身。在援藏教學的過程中,王啟明針對當地學生的實際情況,創新教學方式。為更好地提升孩子們的學習效率,王啟明自己琢磨出一套教學辦法:課堂上留時間給學生,用於對所學知識進行消化,做到當堂學到的內容當堂過關。同時建立激勵機制,讓學生們積極思考、主動學習。

  “江蘇來的老師講課知識點豐富、氛圍也很活躍。”高三學生其美卓瑪説道。對於藏區的孩子們來説,援藏老師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學習方法的創新。

  “‘學案導學’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不是單純的機械記憶。”作為江蘇的援藏老師,王啟明也把當地實行多年的教學模式帶到了拉薩。“學案導學”是江蘇近些年來經過教育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學模式,於是拉薩江蘇實驗中學從建校之初就開始推行“學案導學”模式的本校化、本土化的實驗。幾年來,“學案導學”的教學方法讓這裡的學生學習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也讓內地的教學經驗在這裡落地開花。

  在拉薩江蘇實驗中學,像王啟明這樣的援藏老師在學校的師資力量中佔了不小比例。“我們不僅要教學生,同時還要把自己的教學經驗傳遞給本地的老師。”王啟明説道。在援藏的過程中,教育組團式援藏的“輸血式”援藏方式改變為“造血式”援藏,要帶出當地的教師隊伍成為這一援藏工程的重要目的。

  職業教育促就業

  在拉薩市第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教室裏,旦增曲扎正在給自己的唐卡作品上色。經過歷時三個月的描畫,旦增曲扎精心設計的畢業作品即將完工。“當畫家是我從小就有的夢想。”抱著對未來的期待,旦增曲扎選擇進入職業技術學校來實現自己的夢想。

  特色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在學校裏,除了唐卡繪畫外,藏藥製作、民居彩繪、民族聲樂舞蹈、民族服飾設計、藏式傢具製作等特色專業的開設,將現代教學理念、手段、方法融入傳統文化教學中,不再囿于傳統意義上的“口傳心授”,形成了“傳統與現代融合、傳承與創新並舉”的發展局面,促進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市場的融合。

  在學校的藏藥實訓車間裏,車間主任德吉曲宗正在手把手教學生們研磨藏藥材。“別小看了學生們學的這些手工活,傳統的手工技藝比機器生産的藏藥品質好很多。”德吉曲宗説道。在車間裏,學生兩人一組,敲打研磨藥材的聲音整齊劃一。雖然這樣的工作多少有些枯燥乏味,但是旦增晉美卻堅持了下來。“藏藥是民族的文化記憶,我將來要讓藏藥為更多人的健康服務。”旦增晉美説出了自己的理想。對於旦增晉美來説,學好藏藥製作,關鍵就是靠手上的這份感覺和身上的這份責任。

  在學校的物流實訓車間裏,叉車、穿梭貨架、港口貨架、分揀中心、現代超市……這裡儼然就是一個鏈條完整、功能全面的企業車間。“企業現在用什麼樣的管理技術,我們就學習什麼樣的課程。”拉薩第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物流專業負責人扎西頓珠説道。

  依託産業辦專業、辦好專業為産業。專業的設置迎合市場需求,訂單化的人才培養方式不僅讓學生學到了真本事,更解決了就業的問題。據扎西頓珠介紹,物流專業的學生會在畢業前到內地企業進行實習。“我們很多學生實習的時候就被用人單位提前簽下來了。”説到自己學生的就業情況,扎西頓珠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除此之外,外聘專業技術人員也拉近了學校和市場的距離。在學校的藏式傢具實訓車間裏,專門做傢具製造的朱師傅成了學生們的帶路人。畫線、刨料、鋸木、雕刻,學生們做的每一項工作,朱師傅都以自己多年的經驗進行指導。“沒出學校,我們就知道市場需要什麼特色的傢具。”在學生巴桑次仁看來,朱師傅不僅會傳授製作傢具的技術,更能傳遞出市場的動態。

  學習是基礎,就業是關鍵。2018年,“引企入校”的模式在該校率先實行。在西式糕點實訓車間裏,企業依託學校的場地、優惠政策和專業教師力量,建設了西餅教學基地,走出了一條校裏有廠、廠裏有校、項目拉動的培養模式。

  政策保障暖人心

  在拉薩江蘇實驗學校裏,14歲的扎西拉姆是一個孤兒。特殊的家庭背景並沒有讓扎西放棄學習,“上學不用交錢,學校還有貧困基金。”與同齡人相比,扎西拉姆雖然無法享受父母的呵護,但是來自國家政策的保障激勵著她自立、自強。“我將來要考上大學,做一名英語主持人。”對英語特別喜歡的扎西拉姆定下了努力的方向。

  從1985年開始,國家撥出專款對西藏義務教育階段的農牧民子女實行“包吃、包住、包學習費用”的“三包”政策,同時對城鎮困難家庭子女實行了同等標準的助學金制度和財政補助政策,為實現學生有學上、上得起學、留得住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三包”政策在西藏實施30多年來,覆蓋的人群逐步擴大,從1985年的公辦重點中小學,擴大到目前的學前教育到高中(含中職)教育階段學校在校生。同時,“三包”政策的保障對象也不斷增多,從1985年的中小學農牧民走讀生,擴大到目前所有農牧民子女及城鎮困難家庭子女在校生,並且從2012年起,將全區公路養護段困難家庭子女及公路養護道班(工區)職工子女納入了政策覆蓋範圍。

  國家的資金投入,為拉薩市的教育事業發展和人才培養提供了資金支援,同時也使西藏各族人民受教育的權利得到充分保障。“這些用來上色的礦物顏料都是政府統一採購的,學生們不需要任何花費。”在拉薩市第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唐卡教室裏,文化藝術教學部主任歐珠説道。而在拉薩市江蘇實驗中學裏的地理教室裏,老師操縱著數字星球儀,通過穹幕向學生們演示“宇宙大爆炸”等地理知識。在化學實驗室裏,電子白板讓學生看得更直觀,也讓老師可以邊播放視頻邊提示實驗重點。“這些設備讓我學習知識的效率提高了很多。”其美卓瑪最喜歡上的就是地理課。現代化教學設備為孩子們接受全方位的教育鋪就了堅實的基礎。

  在拉薩江蘇實驗中學的食堂裏,管理人員林然正在仔細檢查原材料的檢驗檢疫報告和供貨商的資質。“得益於國家的好政策,孩子們在這裡吃飯是免費的。”林然介紹道。為了讓孩子們吃飽吃好,學校還在食堂一側專門設置陪餐席。孩子們吃的怎麼樣?還想吃什麼?陪餐的老師第一時間就能獲知。從課堂到食堂,處處都能體現出對孩子們的關懷。

  在舊西藏,接受教育的絕大多數是貴族子弟。民主改革60年來,西藏教育事業實現了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歷史轉變。在拉薩,包括幼兒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中等專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網際網路教育等在內的現代教育體系已經建立,各族人民都能享受到教育的權利。

  再過幾個月,王啟明的第二期援藏服務就要結束了。“我希望繼續留在這裡,帶著孩子們一起實現夢想。”王啟明的話語中充滿著期待。

  《光明日報》( 2019年04月06日 02版)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