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經濟日報:由市場來檢驗科創板成色

2019-04-03 11:50: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科創”成色關鍵要靠市場檢驗。即便企業進入了科創板這個大考場,也並不表示一定能夠獲得好成績。如果科創板能夠吸引到一大批科創領域細分産業的“隱形冠軍”,那就是成功的潛在基礎之一。仔細分析目前申報科創板的37家企業,這個苗頭已經開始顯現,科創板一定會前途光明

  近期,科創板進展迅速,已有37家企業申報科創板,其中有3家企業的狀態從“已受理”變更為“已問詢”。一時間,市場各方熱議申報和受理企業的科技含量等,甚至有人擔心未來科創板科創含量可能會不足。

  設立科創板和試點註冊制,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試驗田”,受各方關注是必然的。市場熱議和剖析受理企業的科創含量,有助於形成依法履職盡責的市場環境,有其積極意義的一面。不過,如果一個孩子還沒生出來,就擔心他以後長得不好看,就有點兒杞人憂天了。一方面,在科創板落地階段,市場需要對新規則予以理解和消化,申報企業逐漸增多還需要一個過程;另一方面,受理環節僅對企業申請文件齊備性、仲介機構資質等進行核對,相當於把“入場”關,問詢階段也只相當於“面試”。在頭一批申報企業中,最終能夠“通關”上市多少家還是未知數,以這麼少的樣本來評價科創板的整體質地,言之過早,也有失偏頗。

  更何況,科創板的真諦是讓市場選出資本市場賽場上的“駿馬”。檢驗“科創”成色,關鍵是市場的檢驗。即便企業進入了科創板這個大考場,也並不表示一定能夠獲得好成績。須知,註冊制和退市常態化是“一體兩面”,科創板試點註冊制,就意味著高退出率。科創板的一個重要功能是要起到大浪淘沙的作用,把好的科技創新型企業選出來,推動這些企業做大做強。當然,被淘汰也是一部分企業的結局。

  與其關注誰在申報,不如關注科創板如何更好形成市場化機制。科創板註冊制試點,重在“完善資本市場的基礎制度”。當前,科創板需要建立一套更加市場化、法治化的制度體系,涉及市場理念重塑、責任體系重界、定價基礎重建、信披規則重構等,要有效發揮資本和市場的巨大力量,用市場化方式,為中國科技創新型企業定價,促進資本市場在優化資源配置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激發創新活力。因此,首批申報企業是否“知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科創板的“長跑”中,要賽出中國下一個“阿裏”和“騰訊”,助力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需要指出的是,判斷科創企業需要“眼力”,並非人人能夠勝任。當初,蘋果、微軟初上美國納斯達克時,根本不能與今日的規模同日而語。就算是騰訊,當年哪怕業務初具規模,一些知名投資人都看走了眼,將其股份拱手讓人。科創企業的“選美”,往往讓人生發“燕雀焉知鴻鵠之志”的感嘆,要陪伴一家科創型小企業長成參天大樹,需要時間的打磨與饋贈。因此,科創板既要堅持服務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的改革定位,也要以包容性應對科創企業的高迭代性。百花齊放才是春,大可不必苛求科創板企業在起跑線上“出生就偉大”。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科創板能夠吸引到一大批科創領域細分産業的隱形冠軍,那就是成功的潛在基礎之一。事實上,仔細分析這28家企業,這個苗頭已經開始顯現。著眼長遠,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市場成長,科創板一定會前途光明。

  (本欄目話題由今日頭條提供大數據分析支援)(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祝惠春)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