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從博鰲熱議看中國改革開放的世界意義

2019-03-30 12:23: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作者:馮維江(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29日在海南博鰲落下帷幕。來自五大洲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位政界、工商界代表和智庫學者參加了這次年會,在這裡展開智慧與思想的碰撞,為亞洲和世界的發展建言獻策。在多個分論壇上,中國改革開放的世界意義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嘉賓們不約而同地談到,中國政府致力於推進改革開放的強烈意願令人振奮,並表示期待中國的高品質發展為世界經濟提供新的機遇,增添新的動能。

  40多年前,中國共産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與中國共産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道成為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里程碑。

  中國通過改革開放,依靠自己的力量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穩定解決了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飯問題,辦好了自己的事情,使國家由富起來邁向強起來,這本身對就是對世界最大的貢獻。20世紀,中國眾多人口的吃飯問題一度成為世界輿論的一大焦點。有的西方學者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發生“糧食危機”,出現的2億噸到3億噸糧食缺口,將超過當時全世界能夠用於出口的糧食量之和,由此提出了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實際情況是,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實施以後,中國糧食産量大幅提升。並且隨著雜交稻等技術的發展,中國不僅能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還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應有貢獻。2018年中國糧食産量達到6.58億噸,維持了全球最大糧食生産國的地位,確保了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國通過改革開放,由積貧積弱、百廢待興的狀態起步,用短短40年時間,創造了發展和減貧領域的中國奇跡,鼓舞了廣大發展中國家銳意進取的士氣,堅定了它們一心一意謀發展的信心。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從1978年的0.36萬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90.03萬億元,按照可比價格計算的GDP年均增長率超過9%,每人平均GDP也增長到今天的接近1萬美元,達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水準,中國成長為全球經濟規模第二大國,創造了世界發展史的中國奇跡。中國使7.4億人口擺脫貧困,貧困發生率下降94.4個百分點,創造了世界減貧史的中國奇跡。

  中國通過改革開放,開闢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新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根據自己的國情和歷史,選擇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改革開放之路。中國用成功的改革開放實踐雄辯地昭示世人,世界上沒有定於一尊或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模式,每個國家都有權利走自己選擇的道路,也只有選擇真正合適自己的道路,才能行穩致遠。

  中國通過改革開放,有力地駁斥了試圖通過以鄰為壑的保護主義、內顧舉措來發展自己的“本國第一”發展模式的有效性和合法性。近些年,受全球經濟復蘇緩慢影響,保護主義抬頭,國際貿易和投資低迷,多邊貿易體制發展面臨瓶頸,區域貿易安排叢生,導致規則碎片化現象趨於嚴重。中國用自己的改革開放績效,為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提供了可置信的擔保。歷史證明,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後。為此,中國積極倡導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治理結構改革,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主渠道地位,共同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反對一切形式的保護主義和排他主義,確保各國發展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改革開放給了中國“弄潮兒向濤頭立”的底氣,來引領國際社會共同創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

  《光明日報》( 2019年03月30日 08版)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