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湖南湘西州“牢記殷切囑託決戰脫貧攻堅”紀實

2019-03-29 11:26: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精準扶貧”吹綠湘西十萬大山——湖南湘西州“牢記殷切囑託決戰脫貧攻堅”紀實  

  閱讀提示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同大家一起商量脫貧致富奔小康之策”。在這裡,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明確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風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沒有變化”,不僅要自身實現脫貧,還要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脫貧經驗。

  總書記飽含深情的殷殷囑託,激發出土家苗寨脫貧攻堅的磅薄力量!如今,湘西州1110個貧困村已出列874個,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的31.93%下降至2018年的4.39%,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4229元增加到9183元。

  湘西,大山裏盤旋的炊煙和青山共舞,溪流與大河共融,鄉愁與鬧市相擁。沈從文筆下展現的、黃永玉丹青描繪的神秘湘西,正沐浴著新時代的春暉,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走出了一條可複製推廣的“精準扶貧”之路。

  確定精神原則——

  為脫貧攻堅標注鮮明思想烙印

  同樣是高寒而貧瘠的土地,同樣是勤勞又樸實的人民。因為“精準扶貧”重要論述的提出,5年間這裡奇跡般變得讓世人驚嘆!這裡對“精準扶貧”重要論述蹄疾步穩、踏石留印的踐行,讓世代貧困的土家苗寨進入減貧人口最多、面貌變化最大、群眾增收最快和獲得感最強的時期;在發展中得到保護的藍天白雲、青山綠水,又為這片土地提供了永續發展之脈!這就是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習近平總書記首倡“精準扶貧”重要論述的地方!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平均海拔700米、森林覆蓋率98%、偏僻貧困、高寒冷寂的十八洞村,為中國的脫貧攻堅標注下鮮明的思想烙印——“精準扶貧”。在十八洞村,習近平總書記為脫貧攻堅指明方向:“我們在抓扶貧的時候,切忌喊大口號,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騖遠的目標。”“把工作要做細,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增收想明白。”“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脫貧經驗。”

  總書記飽含深情的殷殷囑託,激發出土家苗寨的澎湃激情,匯聚起脫貧攻堅的磅薄力量!如今,湘西州1110個貧困村已出列874個,66萬貧困人口已脫貧55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的31.93%下降至2018年的4.39%,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4229元增加到9183元。

  “這是湘西州近300萬幹部群眾始終牢記總書記殷切囑託,努力探索和艱苦奮鬥得來的;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在基層的成功實踐。”湘西州委書記葉紅專説:“繼2017年吉首市整體摘帽後,湘西州另外7個縣也將在2019年全部高品質脫貧。2019年是美麗湘西提升年,我們要堅持把脫貧攻堅與美麗湘西建設結合起來,加快建設環境優美、生活富美、民風淳美、社會和美的美麗湘西。”

  湘西之美,美在生態;湘西之魅,魅在綠色。湖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潘碧靈説,湘西州是國家武陵山片區扶貧攻堅的重要區域,是湖南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積極探索讓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讓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綠色發展道路,已成為湘西精準扶貧的重要途徑。“精準扶貧”引領湘西在“決策圍繞生態定,産業圍繞生態轉,百姓圍繞生態富”的脫貧攻堅路上大步前行!

  放大綠色效應——

  匯聚“精準扶貧”的生態力量

  湘西林地面積佔75.11%,是名副其實的綠色大州。湘西州以實施生態補償脫貧工程為抓手,通過實施生態工程建設、加大生態補償力度、大力發展生態産業、創新生態扶貧方式,實現了脫貧攻堅與生態文明建設“雙贏”。森林覆蓋率由2013年的66.86%增加到70.24%,生態效益總價值從996億元增加到1146億元,生態産業帶動全州三分之二以上貧困人口實現增收脫貧,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精準脫貧”的金山銀山。

  從“一腳踏三省”的邊城茶峒到平均海拔800米以上的永順發樹村,抑或南長城腳下的“天下鳳凰”“林業之鄉”古丈、“一兩黃金一兩茶”的保靖,眼底盡收層林染翠,耳中皆聞山歌回聲。

  時而高亢時而悠揚的號鼓聲,從“最美觀音故里”不二門國家森林公園傳來,向歌而行,是南山社區的群眾樂隊正在林蔭碧水旁排練。72歲的胡維國説,這首《侗鄉兒女心向黨》是他們自發創作歌頌“精準扶貧”的,樂隊成員中不乏生態護林員。年逾花甲的保潔員老彭,正踏歌而行清掃其承包的1.5公里林中小道,與他一起清掃的老覃也是建檔立卡戶。

  2013年以來,湘西州先後制定出臺了《關於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的意見》《關於堅持生態優先推進綠色發展的意見》《綠色湘西建設行動方案》《發展綠色産業實施方案》等,州財政每年投入1000萬元用於實施生態建設修復工程,州人大出臺了系列生態文化保護的地方性法規,每年全州有200多萬人次參與生態文明建設。

  這是一份“牢記殷切囑託,決戰脫貧攻堅”的生態成績單——

  在“精準扶貧”春風的吹拂下,湘西整合涉林資金44.5億元,推進植樹造林和退耕還林、生態公益林、石漠化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僅2017年至2018年,全州完成石漠化綜合治理林業項目建設任務8.928萬畝。全州114個鄉鎮1798個行政村的39.8萬農戶162萬人,戶均獲得退耕還林錢糧補助14380元,每人平均3533元,惠及建檔立卡貧困戶98506戶383224人。2013年以來,全州發放生態公益林、天然林保護補償資金和退耕還林補助資金26.1億元,160多萬人實現“綠色增收”;2016年,湘西啟動天然林保護工程,惠及16.38萬戶61.76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1714戶210713人。湘西還大力推進生態轉崗脫貧工程,將具備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轉為生態護林員,在國家分配3218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指標精準到位的基礎上,自籌資金增加了4437個名額,總數達到7655人,生態護林員轉崗帶動2.1萬人脫貧,貧困人口轉崗護林員人數居湖南第一。

  湘西295萬總人口中,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佔78%,每人平均耕地不足0.5畝。借“精準扶貧”東風,湘西順勢而為放大優勢,森林覆蓋率由66.86%增加到70.24%;森林蓄積量由2901萬立方米增加到4288萬立方米;國家濕地公園實現零的突破,達到5處……“千山疊翠、滿目蔥蘢”的湘西,野生植物種類佔全省總量的51%,陸生野生動物種類佔全省總量的78%,生態效益總價值位居全省之首。

  “鳥兒回來了,魚兒回來了,人的心兒回來了!”十八洞村人對“精準扶貧”以來的描述正是湘西州的現實寫照。

  推進綠色發展——

  築強“精準脫貧”的生態産業

  青山美,綠水秀,産業旺。幾位阿婆正在演示織土布,環抱的群山中突然傳來一陣鏗鏘的苗鼓聲,這是“天下鼓鄉”的德夯人每天必修的節目,“鼓舞中華”從這裡走向世界。在湘西的山水中行走,隨處可見的就是這些孕育于奇山秀水的原生態表演。苗族鼓舞、土家織錦術、鳳凰紙扎、酉水船工號子、土家哭嫁歌等讓海內外遊客紛至遝來流連忘返,原生態的山水孕育了原生態的文化,原生態的文化支撐著湘西目前最大的産業——“有生態美景可看、有民族文化可觀、有獨特風情可賞、有舒心情感可釋”的生態旅遊業。目前,湘西各類文化企業近4000家,從業人員近10萬人,是湖南省唯一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州委提出,“把湘西打造成集自然山水大花園、民族風情大觀園、綠色産品大莊園、休閒旅遊大樂園、和諧宜居大家園于一體的國內外知名生態文化公園”,在脫貧攻堅戰中建設“美麗湘西”。

  “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芙蓉鎮”,有著半邊牌坊半邊街、半邊櫃檯半夜歇的特點。民宿土司別院的負責人介紹,生態遊已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一大亮點,春節期間,土司別院幫老百姓賣掉1萬多斤臘肉,創收六七十萬元。當地村民張春艷説,古鎮十里外有座平均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山上住著180多戶貧困戶,高山出好茶,他們成立了湘西土司禦山房生態農業旅遊有限公司,帶領老百姓在高山上種植2000多畝“永順白金茶”,並建設民宿,開發出“田園果茶,原野古寨”的種養宿一體生態體驗旅遊項目。湘西芙蓉鎮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去年專門成立了生態産品開發部,負責人楊芳告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新開發的生態項目都會受到追捧。

  “讓花垣變花園”是曾受到“錳三角”嚴重污染的花垣縣的生態目標。目前,全縣5962畝因採礦受到損壞的植被正得到有效修復,清水江的水清了,旅遊旺了,湖南邊城曲樂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劉偉站在翠翠島上,信心十足:“投入14.9億元實行生態旅遊産品開發,每年50萬人次來消費,會給當地百姓帶來多少財富?!”

  “一棵茶樹一斤油,子子孫孫不用愁,百畝油茶萬斤油,討了媳婦又蓋樓。”魏大雲説,油茶已成為百姓脫貧致富的“鐵桿莊稼”。魏大雲是永順縣石堤鎮毛土坪村黨支部書記,帶頭創辦了湘西大雲油茶種植合作社,當地300多戶村民帶著5000畝油茶林與沃康油業共建油茶生態産業園。油茶優勢促進綠色增長,2017年底全州油茶種植面積80.79萬畝,年産值1.99億元。2017年至2018年全州投入資金2.6億元,新種植油茶林近20萬畝,墾復撫育16.6萬畝,一批油茶産業示範園相繼建成投産。全州成立250個油茶專業合作社,70744名貧困人口實現了“油茶裏脫貧,家門口創業”的夢想。

  “過去靠賣木材吃飯,現在靠‘賣空氣’賺錢。”這是龍山縣砂子坡貧困戶的表達。湖南林業碳匯試點工程在該縣實施,點燃了群眾脫貧致富的新希望。林業技術專家算了一筆賬:龍山縣林業碳匯工程實施新造碳匯林2.6萬畝、森林經營碳匯林5.5萬畝,20年計入期內預計産生減排量160萬噸,按35元/噸計算,碳匯受益5618萬元,老百姓坐在家裏就可以“賣空氣”賺錢。

  人文是史,山水如畫;風情似詩,産業如歌!湘西把産業發展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探索出一條具有湘西特色的扶貧之路,創造出一條綠色發展的産業之“河”。

  ——注重規劃引領,讓産業覆蓋貧困村貧困戶。湘西州堅持短平快與中長期相結合、新特優相搭配,科學謀劃脫貧産業,充分發揮産業脫貧的“造血”功能,讓每個貧困村有1個以上當家産業,每個貧困戶有1個以上增收項目,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家庭至少1人能穩定就業、有工資性收入,確保2020年實現特色優勢産業覆蓋所有貧困村、貧困戶,所有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萬元以上,所有貧困戶有1項以上産業或就業脫貧門路。堅持因地制宜、合理佈局,初步形成“一縣一業”“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的産業開發格局。

  ——注重優化供給,讓産品生産有品質有市場。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延伸産業鏈、打造供應鏈、提高附加值,讓8大生態産業的産品既産得出、産得優,又賣得出、賣得好;大力實施“農業+旅遊”“農業+康養”“農業+文創”行動,積極開發生態觀光、生態體驗、生態民宿集聚等新業態,建立健全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産業體系。

  ——注重創新模式,讓利益聯結更緊密更有效。推行直接幫扶,引導有發展生産意願但缺資金和技術的貧困戶發展小養殖、小庭院、小作坊、小買賣“四小經濟”,對無勞動能力或勞動力不足、無法轉移就業的貧困戶,把土地等生産要素委託給經營主體統一經營,項目收益按比例分成。古丈縣岩頭寨鎮梓木村3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合作社+村支兩委+基地+農戶”形式發展養殖業;推行合作幫扶,支援貧困村組建專業合作社,將貧困戶享受的到戶增收補貼、小額貸款等資金進社入股分紅;推行股份幫扶,鼓勵將貧困戶的土地、林地等生産資料折價入股,或將項目補助資金入股,由農業企業、合作社等經營,結成利益共同體,實現股份到戶、利益到戶。

  ——注重內外聯動,讓增收動力可持續。創新開展千名農技幹部聯村入戶精準幫扶,重點培育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由湘西職院每年招錄農技特崗生300人,畢業後分配到鄉鎮農技、畜牧、林業等站所工作;努力培養職業技能人才,打造了“湘西縫紉工”“湘西育嬰師”等一批勞務品牌;加強扶貧車間建設,讓更多貧困勞動力實現就近就地就業。目前,全州轉移就業勞動力80萬人以上,年務工總收入300億元以上,其中貧困勞動力22萬人,年務工收入80億元以上。

  春風萬里的“精準扶貧”,吹綠了湘西的十萬大山,拂活了湘西的生態産業。行走在湘西,記者看見了一條流淌的綠色長河,聽見了“脫貧攻堅”的洪流濤聲。(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 麟)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