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山坡”奔向“金銀窩” 十八洞飛出歡樂歌
新華社長沙12月22日電 題:“窮山坡”奔向“金銀窩” 十八洞飛出歡樂歌
新華社記者丁錫國、張玉潔、高文成
苗鼓鏗鏘敲起來,山歌嘹亮唱起來,舞蹈歡快跳起來……
不久前,地處湘西花垣縣深山的苗族村寨十八洞,用一場熱鬧的歌舞晚會,送走一個難忘的日子。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個貧困村落,看望鄉親,同大家商量脫貧致富奔小康之策,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方略。如今5年過去了,十八洞成功摘掉貧困村帽子,成為小康示範村寨。每人平均純收入從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去年底的10180元。
高山回蕩的歌謠,傳唱著十八洞人的新生活。
“通水通電又通路,戶戶過上新生活”
十八洞地處特困山區武陵山腹地,水秀洞奇,山水相連,有“小張家界”之稱。但因群山阻隔,交通滯礙,民生維艱。
“苗家住在高山坡,坡上芭茅石頭多。不通公路水和電,手捧金碗莫奈何。”
村民楊正邦對家鄉的記憶,是閉塞、貧窮。十幾年前,車輛還開不進村子。因為交通極不方便,十八洞徒有滿眼好風景,十八洞人空有一身壯力氣。
今年才40歲的楊正邦,到瀋陽、寧波打工16年,直到2014年初,才回到家鄉。
此後的日子,十八洞天天在變:路通了,電有了,水通了,危房改造了,地面鋪平了,垃圾站建起來了……楊正邦特別感慨的是,通村道路從羊腸小道變成土坯路、車輛單行道,現在又拓寬為雙向通行的大道。
深山連通世界,十八洞的“窮根”拔掉了。
來村子參觀、遊玩的客人越來越多。小村熱鬧了,村子裏的活計隨之多起來。指揮交通、打掃衛生,楊正邦從早到晚在街上忙活。今年國慶節,他開辦了全村第11家農家樂。11月3日十八洞舉行文藝晚會,楊正邦的農家樂一天接待客人就有100多人。
當年的貧困戶楊正邦,買了電冰箱、平板大彩電,去年又買了私家車。現在,他經常開上私家車,出山進貨。道路雖在群山中起伏彎曲,但路面平整、寬敞,再無行路難。
十八洞傳唱的山歌從此歡快起來:“苗家住在金銀窩,境內自然資源多。通水通電又通路,戶戶過上新生活。”
“精準扶貧來領航,戶戶脫貧奔小康”
“三溝兩岔窮旮旯,紅薯馬鈴薯苞谷粑,要想吃餐大米飯,除非生病有娃娃。”
十八洞每人平均耕地只有8分多。一塊塊巴掌大的土地,分散在山頂、山腰和山谷裏。
十八洞人祖祖輩輩就靠這點地生活。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十八洞脫貧致富,仍然緊緊抓住這個根本,不同的是,土地上的“文章”和從前不太一樣了。
去年底,十八洞每名貧困人口從獼猴桃基地分得1000元收益。這筆錢,不是他們用汗珠子換來的,而是他們的股金“生”出來的。
因為土地狀況不適合搞規模産業,2014年,十八洞將政策扶持資金集中起來作為股金,與一家農業龍頭企業合作,在20多公里外的地方流轉1000多畝土地,建立了獼猴桃種植基地。去年,獼猴桃挂果,當年開始分紅。今年産量大增,效益更好,分紅有望翻番。他們的目標是,進入盛果期後,年每人平均分紅5000元。
1000多畝“飛地”,比十八洞現有的土地面積還大,收益也高出許多。村裏那些零零星星的地塊,又被改造提升,變成鄉村旅遊新賣點。
全村200多農戶用承包地入股農旅專業合作社,按發展旅遊的標準,統一設計規劃。山坡上種桃子,稻田裏養魚。桃子採摘權、稻花魚捕撈權,向遊客轉讓。一塊土地,收益從一筆變成了三筆:土地有保底收入;社員為合作社打工有收入;合作社經營得好,還會有分紅。
十八洞的致富門路越來越廣。一家企業投資辦起山泉水廠,村民進廠當了工人,村集體也有了至少50萬元的年收入。40多名婦女在家繡苗繡,去年一年就收入26萬元。老人在家門前擺個小攤賣山貨,收入也不錯。
十八洞人的笑聲發自內心,歌聲也洋溢著幸福:“苗家住在高山坡,境內自然資源多,精準扶貧來領航,戶戶脫貧奔小康。”
“要想快脫貧,全村一條心”
“金雞開了口,鳳凰開了聲,要想快脫貧,全村一條心。”
十八洞是13年前才由飛蟲、竹子兩個村莊合併而成的新村,村子合了,人心難合。原飛蟲村離國道近,給原竹子村修路、架電,繞不開飛蟲的土地。建旅遊設施,也不能不佔用土地。當時,村集體沒有收入,一分錢補償也給不了。因此,群眾沒少出難題。工程好不容易開了工,又被村民阻攔,被迫停工的情況,常有。
人窮,志短,容易得“軟骨病”。一些人巴不得政府把自己的衣食住行全包下來。花垣縣委委派的扶貧工作隊進駐十八洞不久,就把破除村民“等靠要”思想,激發脫貧致富內生動力,當成首要工作目標。
工作隊有辦法。舉辦籃球賽、苗歌會、趕秋節、文藝晚會,把原來兩個村子四個寨子群眾的心,往一塊攏;組織留守婦女,成立苗繡專業合作社,組織青年成立民兵突擊隊,擔當急難險重任務,兩支隊伍成為工作隊開展工作的好幫手;每年一次對16歲以上村民支援公益、遵紀守法、個人品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情況量化打分,張榜公佈,讓排名靠後的,“紅紅臉、出出汗”;借助村“兩委”換屆,選優配強黨支部、村委會,給群眾一個信得過的領導班子。
潛移默化中,十八洞人的腦袋富了、幹勁足了。近五年,村民自願投工投勞3000余個,建起許多公共項目。
村民龍先蘭是個孤兒,破罐子破摔,喜歡喝酒、打架、鬧事,四年前曾闖進副省長主持的座談會要飯吃。扶貧工作隊隊長把他當成親兄弟,溫暖他、幫助他、感化他,使他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脫貧又“脫單”。如今,龍先蘭用自己和妻子的名字,為自己生産的蜂蜜註冊了商標,成立了養蜂合作社,把118戶養蜂戶聯繫在一起,規模擴大到1000多箱。龍先蘭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老闆”。
新修訂的十八洞村規民約,有了這樣的新開篇:“雨露陽光,潤我家鄉,飲水思源,自立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