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博鰲之聲

2019-03-29 10:26: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特別關注博鰲亞洲論壇】

  ■義大利經濟與財政部部長喬瓦尼特裏亞:

  面對新興技術的擴散,經濟體間高度互聯,投資組合趨同使得系統風險提高,如何與新技術融合改造金融行業將是未來值得重點研究的專題。此外,在穩定投資率的基礎上,各國還需要借助多邊機構的平臺,協調宏觀審慎的金融政策和貨幣政策,確保實體經濟和金融行業間實現健康的互動。義大利近期與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擴大合作,將提升在實體經濟中的投資,從而促進經濟復蘇。

  ■中國國務院國有資産管理委員會主任肖亞慶:

  改革開放40年來,國有企業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也要看到民營企業改革的速度、發展的速度是非常驚人的。展望未來,各種所有制又迎來了一個更廣闊的相互融合、相互攜手、共同發展的機會,因為我們面對的是全球化的市場,我們面對的是全球的競爭格局。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和企業的不斷發展,各種所有制融合與競爭的界限將很難區分。無論是國企、民企還是外企,今後都應當朝著創新、綠色、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努力。

  ■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首席財務官萊斯利馬斯多普:

  中等收入陷阱是新興經濟體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世界銀行進行了一些研究,發現從20世紀60年代到現在,只有10個新興經濟體能夠跨越這個階段往上走。

  我認為無論是解決中等收入陷阱問題,還是資本流動對新興經濟體的衝擊問題,都需要大力發展新興經濟體的金融和資本市場。如果新興經濟體本身的金融市場發展成熟,其經濟、金融“受制於人”的情況就會大大緩解。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宇燕:

  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技術進步與就業之間並不是此消彼長的關係,兩者並不矛盾。技術革命也並不一定就是新的原創技術,更有可能是對現有技術的重新組合和再利用。以工業革命為例,工業革命所使用的技術,比如蒸汽機,是早在工業革命之前就存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並沒有創造新的技術,而是通過對原有技術的改良和重新利用,從而帶動整個人類的發展。

  中國目前正處於一個關鍵的時期,勞動力成本迅速提高,需要用機器盡可能替代勞動力,以推動經濟的長期增長。

  ■巴林投資公司聯合首席執行官哈茨本蓋茨:

  1996年我第一次來到中國時,連一個合適的翻譯人員都很難找到。二十多年過去了,中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成為佔有重要地位的經濟體,沒有一個投資者可以忽視中國市場,這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之一。

  關注到最近《外商投資法》的出臺,該法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對於外商來説更是極大的利好信號。目前,巴林投資正在推進對大中華區的佈局。

  (張斐曄整理)

  《光明日報》( 2019年03月29日 12版)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