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支月英:我希望有更多的優秀青年投入到鄉村教育 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2019-03-15 11:59:00
來源:新華網/中國政府網
字號

  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三場“代表通道”集中採訪活動於3月15日8:00—8:45(大會閉幕會前)在人民大會堂中央大廳北側舉行,邀請部分全國人大代表接受採訪。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

  我的問題提給堅守大山深處30年的鄉村老師支月英代表。從“支姐姐”到“支媽媽”,您教育大山深處的兩代人,可以説是見證了鄉村教育的發展。今天我們看到村裏的學校變美了,但是村裏的老師卻沒有多起來。作為一名鄉村教師,不知道今天的你有一個什麼樣新的感受和新的期待呢?

  支月英:

  謝謝記者提問。我是來自大山深處的老師,一生只為一事來。1980年,19歲的我離開了家鄉、離開了親人,去了教師奇缺的奉新縣澡下鎮一個最偏遠的學校。這個學校座落在山坳裏,去那裏任教,那裏海拔近千米,交通不方便。39年中,我走的最多的路是崎嶇的山路,想得最多的事是怎樣教好深山裏的每一個孩子。

  從“支姐姐”到“支媽媽”到“支奶奶”,教育了大山深處的兩代人。我的交通工具80年代就是“兩條腿”。為什麼叫兩條腿?就是因為那個時候只有“腳”這個交通工具,我們學生的課本都是老師用肩挑手提弄上去的。後來我學會了騎摩托車,我的交通工具就是摩托車,我騎壞了6輛摩托車。我看到我的孩子們一茬茬地走出了大山,有研究生、有學士,有和我一樣當老師的。看到他們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我感覺到我教的不光是臺下坐的孩子,而是大山中的幾代人的希望。

  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鄉村學校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説我的白洋教學點,從前漏風漏雨破窗子的泥巴房子再也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封閉式的校園、寬敞明亮的教室和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是村裏最漂亮的建築。可是,鄉村教師的工作生活環境還是比較艱苦,鄉村教師的職業吸引力還是依然不夠好。所以我希望全社會加大對鄉村教師的關心,更大力度提高他們的待遇,讓他們安心從教、舒心從教,讓山裏的孩子們在山裏的學校好好學習,放飛自己的夢想,和城裏的孩子一樣。我希望,有更多的優秀青年投入到鄉村教育,和我們一起助力鄉村孩子,努力奔跑,放飛夢想,助力鄉村全面振興。謝謝。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