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帶著非遺傳承和家鄉青年的希望來兩會

2019-03-15 08:43:00
來源:海峽之聲網
字號
海峽之聲廣播電臺3月14日北京消息(記者朱樂 莊楊筱)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田靜以自身的實踐經驗建議,通過非遺傳習的方式,一方面為非遺文化培養人才,另一方面帶動更多人就業創業,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和老人贍養等問題,助力鄉村振興。

有人在家 家才有溫暖  


  田靜委員,人如其名,帶著恬靜的氣質,舉手投足間都透露出書卷氣。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建水紫陶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田靜自己出資開辦了一座佔地4500多平方米的“活態”紫陶技能傳習中心,依託這個工坊,免費對鄉村青年和農村婦女開展技藝傳習。田靜認為,類似傳習工坊這樣的形式,一方面可以保護與繼承建水紫陶傳統技藝,為行業培養專業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帶動更多人就業創業,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孤寡老人贍養問題,助力鄉村振興。她説,因為農村裏面不管是留守兒童的問題,還是老人無人贍養的問題,歸結起來最大的根源就是中青年勞動力外流。這些年輕人在外打工,心裏其實並不安定。如果回到家鄉學習一門技藝,可以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也能成為鄉村振興的力量。

  田靜還講了一個酸菜的故事。“我一個徒弟的媽媽,以前他兩個女兒都在外打工,她自己吃的真的是隨便,隨便得不行。現在兩個孩子都跟著我在學習,我就經常吃到她腌的酸菜,特別好吃。我就問她説你以前怎麼不做呀?她説做了也沒人吃啊!”説到這裡,田靜感慨道:“他們一旦回來了,一個家庭才能和和美美的。有人在家家才有溫暖嘛!”

倒貼錢都沒人來學


  然而,因為生活艱難和文化限制,即使是免費教學,剛開始時年輕人也不願來。田靜説,“2009年我們最困難的時候,就是根本招不到人,不要錢都招不到人,那些孩子都不知道他學了能幹什麼,沒有這個概念。他一聽到是文化,是非遺,就撒腿跑了。”所以田靜不但不收錢,還每天給他們發30塊錢的生活補助,讓這些孩子能夠安心學習。即使是這樣,工坊還是有很多困難。田靜説,“年輕人他沒耐心,我經常又當師傅又當媽媽。比如有些孩子學到9天、10天跑了,我就還得打電話,給他做工作。後來慢慢的他自己在學的這種過程當中就開始熟悉了,掌握了,就越來越喜歡了。”

  田靜舉例説,她的一個徒弟,來學習之前一個五口人之家年收入總共2萬元。但是學了三四年之後,這位青年自己的年收入就能達到4萬元。另一位青年,來學習的時候穿十公分跟的鞋子,頭髮也染得特別黃,學習之後她慢慢得就把頭髮染回來了,還願意穿中式的衣服了,這讓田靜特別有感觸:“我覺得這種潛移默化太值得提倡了。我教他怎麼去掙錢,掙了錢之後還知道應該怎麼去幸福的生活。”

為非遺傳承和家鄉青年建言

建水紫陶製作

  從2009年招收的第一批青年,到現在田靜已經帶了近百餘名徒弟,很多人出師後已經獨當一面,有的年收入達到7、8萬元 ,成了家庭的頂梁柱。田靜説,自己一定要把非遺文化傳承和鄉村的希望帶到兩會,讓建水紫陶所蘊含的文化精髓與藝術價值得到真正的維護與弘揚。同時,她希望自己的紫陶技能傳習中心能得到相關支援,為非遺傳承保護和發揚創造良好條件。

  田靜委員建議,在雲南邊疆民族地區,國家在政策和項目資金投入方面立項支援,成立公益性非遺傳承機構,一方面發展非遺文化,另一方面也為鄉村振興解決實際問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