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科技創新的新視野:解決經濟社會的難題

2019-03-14 15:13: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作者:張翼燕(中國科學技術資訊研究所研究員)

  當前,科技創新已成為應對經濟社會挑戰的重要手段,各國均積極應對,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在戰略政策、目標設定、措施執行等方面,不斷探索和發展,以最大化實現科技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科技創新戰略把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作為重要方向

  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科技戰略中,科技發展仍是其重要但已非唯一方向,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成為新增的方向。培育新産業、創造新就業,就應對社會挑戰提出具體的政策指導原則和目標,是當前各國科技創新戰略的重要內容,日本和韓國的科學技術基本計劃、德國的高技術戰略、歐盟的框架計劃等,無不體現了這一特點。

  ●案例一

  日本科技創新政策的歷史變遷,與社會經濟動向緊密相關。由於美日貿易戰的爆發,1985年廣場協議簽署後,日本採取了量化寬鬆政策。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經歷了“失去的十年”,經濟長期處於停滯狀態。民間部門研發投資逐漸縮減,由政府牽頭加大研發投資成為強化産業競爭力的新課題。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提出了“科技立國”國策,在1995年頒布了科學技術基本法,並於1996年開始實施科學技術基本計劃。在此背景下,以往的1~3期“基本計劃”都將政策重點放在確保政府研發投資、改革研發體制(擴充博士後人才隊伍、改善競爭環境等)、明確研發戰略重點、完善研發設施、促進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

  到了《第4期科技基本計劃》,日本所處的國際競爭環境已發生新的變化,迫切需要提升國際競爭力,推動社會變革。為此,日本政府將研發重點從“以科技領域為主”轉變為“以解決問題為目標”。計劃開篇就強調創新的重要性,“科技創新政策”的表達形式首次出現。

  在《第5期科技基本計劃》中,日本政府明確將科技創新政策定位為發展經濟、社會及公共事業的主要政策,並加以大力推進。面向未來産業創造和社會變革,日本提出了建設“世界上最適宜創新的國家”,打造豐富人們生活的“超智慧社會”,深化科技創新和社會的關係。

  ●案例二

  “高技術戰略”是德國的一項綜合的、所有政府部門全面參與的國家戰略,旨在通過結構性的、更大力度的提升德國經濟中研究和創新的含量,保持其在全球競爭中的地位。

  2006年高技術戰略首次發佈,提出了17個具有市場潛力的具體科技領域。隨著“新高技術戰略——創新為德國”在2010年和2014年推出以及“研究與創新為人民——高技術戰略2025”在2018年推出,高技術戰略不斷發展,創新理念也開始了全面的變革,不僅包括技術創新,同時包括社會創新。科學、研究和創新領域的活動被視為應對全球社會挑戰的能動者。高技術戰略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目的是解決當代的重大社會挑戰。

  具體來説,在2010年高技術戰略中,德國聯邦政府設立了十大未來項目。2014年的高技術戰略進一步推進未來項目,並聚焦于六個“優先的未來任務”。今年剛剛發佈的高技術戰略則針對德國研究與創新政策的未來發展方向,確定了三大行動領域,第一個就是“解決社會挑戰”,下設六大主題:健康和護理;可持續、能源和氣候;交通工具;城市和鄉村;安全;經濟和工作4.0。這些未來項目和未來任務的最終目標是:努力尋找能夠提高生活品質、保護生存基礎、保障德國經濟在全球主要市場佔據競爭優勢的系統化解決方案。

  科技與創新政策的前瞻研究植根于經濟社會願景

  研究與創新成果要對社會經濟發揮充分影響,通常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在確定科技創新政策的方向時,通常立足於長遠視角,從社會經濟出發,開展前瞻性研究。

  歐盟近期開展的項目《地平線轉折——歐盟未來研究與創新政策展望》,植根于社會經濟背景,研究2035—2040年歐洲研究與創新的需求和機遇。報告先假設2035—2040年的社會經濟情況,從“衛生”“安全與適應”“氣候與能源”“環境與生態資源和服務”“城市化”“創新加速:人和技術會聚”“全球政治和社會背景”等7個領域出發,設想了歐洲的未來,描繪了19個經濟社會的目標情境。要實現這些情境,研究與創新是重要抓手。因此,歐盟未來研究與創新政策以此為參考框架,並將其中一些研究方向在第9框架計劃中予以考慮。

  日韓等國家在制訂《科學技術基礎計劃》時,採用技術預測的調查結果,以此選定未來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並提供配套政策措施。技術預測同樣基於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以韓國第5次技術預測為例,工作組首先收集國內外最新的未來展望資料並進行分析,推導出經濟社會發展的五大發展方向和40個發展趨勢。接下來從中挑選出對韓國社會經濟影響較大的100個問題,對相關的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方面的需求進行分析。由此確認到2040年需要開發的未來技術。

   重大使命導向的新型研發管理方式興起

  當前,以經濟社會重大使命為導向的新型研發管理政策正在以歐盟為代表的主要國家和地區興起。這是因為,創新既有速度也有方向,使命導向提供了一種控制和引導研究和創新力量的方式,不僅可以刺激經濟活動和經濟增長,還可以找到創新的解決方案來應對最緊迫的挑戰。

  歐盟把使命導向政策作為新的研究與創新框架計劃“地平線歐洲”的著力點之一。實行使命導向型研發創新政策,將改變歐盟以往縱向主題過於寬泛、資助項目量大分散、筒倉效應明顯的局面。歐盟使命導向研發創新的選擇是一項非常複雜的工作,共有五大標準。其中首個標準即是:“具有廣泛社會意義”。使命應向公眾明確表明,通過在歐盟一級開展雄心勃勃、大膽果敢的行動,能探索出解決人們日常生活挑戰的方案。使命必須與社會關鍵挑戰如可持續性、不平等問題、健康、氣候變化、提高國家福利品質等問題相關。使命不能僅與某個成員國的民眾相關、也不能僅與歐洲的一小部分人相關,而是應該惠及或鼓舞大部分歐洲人。

  澳大利亞在《澳大利亞2030——創新促進繁榮》中指出,未來幾十年,國家將會面臨經濟、地緣政治、環境和社會上的重大挑戰。澳政府將迎來啟動一系列“國家使命”項目的機遇,由政府推動大規模舉措以應對重大挑戰。澳大利亞創新和科學理事會建議:設立“基因組學與精準醫療國家使命”項目,推動澳大利亞成為世界上最健康的國家;確定一個框架,繼續遴選和執行其他“國家使命”項目,潛在項目包括:恢復珊瑚礁——保衛大堡礁2030項目、氫能城市項目。

  《光明日報》( 2019年03月14日 14版)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