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兩會財經快評】建設國家公園 生態經和生意經都要“念”好

2019-03-13 11:44: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隨著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的提高。那麼我們該怎樣將生態的優勢轉化為經濟的優勢,又該如何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的統一呢?下面我們就來連線評論員王冠,聽一聽他的看法。

  評論員王冠:12日是植樹節,接下來我要和大家關注的主題很環保,同時也很新穎,鎖定這個關鍵詞叫做國家公園。那麼在12日上午的全國兩會的“部長通道”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同志特別介紹了現在我們中國的國家公園的體制試點的情況,同時也表示未來建設國家公園要做到生態美、百姓富。我要和您分享的思考是建設國家公園,生態經和生意經都要“念”好。

  先和大家來分享一下,什麼是國家公園?通俗地説,國家公園是一種規格最高的保護生態的載體和形式,在全世界已經有將近150年的歷史了。它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由中央政府直接進行管轄。那麼中國目前已經獲批在建的國家公園有十個,總的指導思想是國家所有,全民共用,世代傳承,這當然會帶來一系列體制機制的創新。

  那麼,生態保護和行政體系應該如何更有效地對接呢?來看一個案例,到大熊貓國家公園去看一看。大熊貓國家公園面積是2.7萬平方公里,但是它的地點可是包括了四川、甘肅、陜西三個省。顧名思義,是國寶大熊貓的棲息地。我們傳統的行政體系是有地域邊界的,從一個省到了另一個省,財政、民政、環保、社保這個體系就全都變了。所以,現在的國家公園體制就是要打破傳統的地理和行政的邊界,一切以大熊貓的保護為中心,行政體系要更多地服務於我們的生態體系。

  生態保護應該如何更好的和精準脫貧進行對接呢?有一個案例,到三江源國家公園去看一看。三江源國家公園很有典型性,位置偏僻,生態基礎脆弱,經濟基礎也比較差。現在,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的聘用了將近18000名管護員,都是當地的鄉親,每人每月的工資是1800元,在當地這是個並不低的標準。不光是管護生態資源,而且也有效推動了當地的精準脫貧。這樣,貧困戶成為了當地國家公園的管護員,當地的鄉親就不用千里迢迢地再去大城市打工,可以直接在家門口上班了。與此同時,這個工作的範圍也很熟悉,大家的工作積極性當然就會很高。所以,生態美和百姓富,只要我們更多地進行這種生態有效的補償機制,這實際上是可以兼得的,未來還有更為廣闊的産業開發的空間。

  生態保護和文化旅遊的IP開發應該如何更好地對接呢?目前,中國的十個國家公園都是響噹噹的旅遊的金名片,可以説對於當地甚至對於整個中國來説都是最為頭部、最為一線的旅遊IP。大家都想去看一看,正好最近幾年整個中國的旅遊市場是在一個蓬勃的生長和爆發的一個重要的時間窗口。2018年整個國內的旅遊達到了55億人次,這個增長的勢頭還是非常可喜的。源源不斷的遊客,肯定會給國家公園帶來相應的旅遊收入,同時也會拉動更多的就業崗位。

  與此同時,在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同時,其實還應該有進一步的思考,那就是除了我們的壯美河山是IP之外,中國頂級的國寶大熊貓、藏羚羊、雪豹、金絲猴也能成為響噹噹的文化IP。其實還有一個可以學習的案例就是迪士尼,不完全統計,一隻米老鼠所帶來的産業價值就超過了百億美元。而我們現在針對我們的國寶的IP開發更多停留在鑰匙鏈、玩偶毛絨玩具的初級的階段。未來期待著能夠有更多維度、更多空間、更強勢的IP,針對我們國家公園、國寶進行IP的開發。

[責任編輯:張曉靜]